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急性胆囊炎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发病急,有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等典型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易助诊,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来,症状相对轻且不典型,需结合病史及检查诊断,以非手术或手术治疗为主,不同人群患病及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急性胆囊炎
定义: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的急性炎症。
病因:主要是胆囊管梗阻,多因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所致;细菌感染可继发于梗阻之后,常见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胆囊结石病史者更易发生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
定义:是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
病因:多与胆囊结石有关,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引起慢性炎症;也可由急性胆囊炎未彻底治愈转化而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因素可能促进慢性胆囊炎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差异
急性胆囊炎
症状:典型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查体可有右上腹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发病较急,症状相对剧烈。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影响,症状表现可能略有不同;有胆囊结石病史者发作时症状往往更典型且频繁。
慢性胆囊炎
症状: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或不适感,可伴有消化不良、嗳气、腹胀等症状,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往往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病情迁延,症状时轻时重。
影响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时可能症状波动,长期高脂饮食者可能使消化不良等症状更明显。
三、诊断方法差异
急性胆囊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肝功能检查可能有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等轻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结石等,可见胆囊周围渗出等表现;CT检查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情况。
诊断考量: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发病急骤,结合相关检查容易明确诊断。
慢性胆囊炎
实验室检查:部分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异常。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变形,可伴有胆囊结石;口服胆囊造影可发现胆囊显影淡薄或不显影等情况。
诊断考量:需结合病史、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因症状不典型,诊断相对较难,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四、治疗原则差异
急性胆囊炎
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如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解痉止痛(如使用阿托品等)等治疗措施,适用于症状较轻、炎症早期的患者。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反复发作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胆囊坏疽、穿孔等,需及时行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儿童患急性胆囊炎较少见,一旦发病需积极处理,因儿童胆囊管细,易发生梗阻等情况,治疗上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慢性胆囊炎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低脂饮食,口服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以缓解症状,改善胆囊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明显、胆囊功能严重受损或伴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需综合评估手术耐受性,女性患者在手术前后需考虑激素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孕期女性患慢性胆囊炎需权衡手术与孕期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