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是腰椎手术后脑脊液通过手术部位裂隙等漏出的情况,常见原因有手术操作因素(解剖结构破坏、缝合技术问题)和患者自身因素(脑脊液压力异常、身体状况不佳),临床表现有局部伤口渗液、头痛及其他低颅压综合征相关表现,诊断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需手术中注意操作及患者术前准备改善基础状况降低风险。
一、定义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是指腰椎手术后,脑脊液通过手术部位的裂隙或通道漏出到硬膜外腔、皮下等部位的情况。脑脊液是围绕在脑和脊髓周围的无色透明液体,对脑和脊髓起缓冲、保护等作用。
二、常见原因
1.手术操作因素
解剖结构破坏:腰椎手术中,对硬膜等结构的分离、切开等操作可能直接损伤硬膜,比如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等过程中,如果硬膜显露不充分或者操作不当,就容易造成硬膜破损。不同年龄患者的硬膜弹性等有差异,老年患者硬膜相对脆弱,更易在手术中受损;而年轻患者如果手术操作粗暴也可能导致硬膜损伤。
缝合技术问题:硬膜的缝合不严密,例如缝合针距过大、缝线选择不合适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脑脊液漏。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其伤口愈合能力可能受影响,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缝合处愈合不良更容易出现裂隙让脑脊液漏出。
2.患者自身因素
脑脊液压力异常:部分患者本身存在脑脊液压力增高的情况,如颅内压增高可能通过脊髓蛛网膜下腔传导至腰椎手术部位,增加脑脊液漏的发生概率。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血压波动大时可能影响脑脊液压力,从而影响术后情况。
身体状况不佳: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机体修复能力差,术后硬膜等组织的愈合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脑脊液漏。比如长期节食减肥的人群或者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伤口渗液:手术切口部位可能出现清亮的液体渗出,与正常的伤口渗血等不同,脑脊液漏出的液体通常比较清亮,有的患者会发现伤口敷料逐渐被清亮液体浸透。
头痛:当发生脑脊液漏后,颅内压可能会降低,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症状,且头痛往往与体位有关,直立位时头痛加重,平卧时头痛减轻。不同年龄的患者头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而成人则多为明确的头部胀痛等。
2.其他表现
低颅压综合征相关表现:除了头痛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如果脑脊液漏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精神萎靡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这些表现可能会被其基础疾病掩盖,需要仔细鉴别。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观察手术切口情况,查看是否有清亮液体渗出,按压伤口时可能有液体流出。通过体位改变来观察症状变化,比如让患者由平卧变为直立位,观察头痛等症状是否加重。
2.实验室检查
对渗出液进行检测,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等与其他液体不同,通过检测渗出液的葡萄糖等指标可以辅助判断是否为脑脊液漏。例如,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与血糖相近,而一般的伤口渗液葡萄糖含量通常较低。
3.影像学检查
CT脊髓造影:通过向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CT检查,可以发现硬膜的破损部位以及脑脊液漏出的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时需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扫描参数等。
MRI检查: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硬膜的形态等,有助于发现硬膜的微小破损以及脑脊液漏出的部位等情况。在儿童患者中,MRI检查相对更安全,且能较好地显示相关结构。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保守治疗:一般需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头低脚高位等,以减少脑脊液的流出,促进硬膜破损处的愈合。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头痛、伤口渗液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证其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因活动导致脑脊液漏加重。
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者脑脊液漏持续时间较长、漏口较大等情况,可能需要再次手术进行硬膜破损处的修补等操作。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等综合判断。
2.预防
手术中注意事项:手术医生要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仔细分离组织,避免过度牵拉硬膜,严密缝合硬膜。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比如在老年患者硬膜较脆弱的情况下,操作需轻柔。
患者术前准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等,以提高患者的机体修复能力,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