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肝硬化是长期大量饮酒致肝脏慢性进行性损伤的疾病,与长期大量饮酒、个体差异有关,早期症状非特异,晚期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表现,通过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关键是戒酒及对症支持,预防要控制饮酒量、定期体检、健康生活,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酒精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慢性进行性损伤疾病。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具有毒性,会损伤肝细胞,长期积累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长期大量饮酒: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就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酒精肝硬化。乙醇在肝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肝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促使肝纤维化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2.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酒精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一些人由于遗传因素等导致体内乙醇脱氢酶或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使得乙醛在体内蓄积,更容易受到酒精的损伤,从而增加患酒精肝硬化的风险。例如,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酒精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使个体更易因饮酒患肝病。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此时肝脏可能已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但通过肝功能检查等可能发现异常,如转氨酶轻度升高等。
2.晚期:出现肝硬化的典型表现,如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肝功能减退可表现为消瘦、乏力、面色晦暗、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的血管痣)、肝掌(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尖部位发红)等;门静脉高压可表现为脾大、腹水(腹部膨隆如蛙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时可引起大量呕血、黑便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酒史,包括饮酒的种类、每日饮酒量、饮酒持续时间等。这是诊断酒精肝硬化的重要依据,例如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的明确病史,就需要高度怀疑酒精性肝病相关病变。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转氨酶升高等异常,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和损伤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标志物如血清糖缺转铁蛋白、前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可能有异常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酒精肝硬化。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质地,以及有无脾大、腹水等情况。酒精肝硬化患者肝脏可能缩小,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等。
CT或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对于早期发现肝脏病变、判断肝硬化程度等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戒酒:这是治疗酒精肝硬化的关键措施。及时戒酒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使部分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病变有一定程度的逆转。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进行治疗。如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使用利尿剂等治疗腹水;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情况,可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等。
2.预防
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不超过20g,女性不超过10g。乙醇量的换算公式为:乙醇量(g)=饮酒量(ml)×酒精含量(%)×0.8。例如,饮用50%vol的白酒100ml,其中乙醇量为100×50%×0.8=40g,长期大量饮用就会增加患病风险。
定期体检: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相关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护肝脏健康。同时,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有利于整体健康,间接保护肝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饮酒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问题。所以孕妇绝对不能饮酒,有饮酒史的孕妇应及时戒酒,并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2.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等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酒精的耐受性更差,饮酒会严重损害儿童的肝脏等多个器官系统,因此儿童严禁接触酒精,家长应确保儿童远离含有酒精的饮品和物品。
3.老年人: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酒精的损伤。老年人若有饮酒史,应更加严格控制饮酒量,定期进行肝脏相关检查,一旦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疑似酒精性肝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