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常见消化道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干结及困难,分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功能性与饮食、生活方式、精神心理相关,器质性与肠道病变、全身性疾病相关。通过症状评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预防需从饮食、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入手,处理分一般处理及针对器质性病因处理,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从生理角度看排便过程与便秘的关联
正常的排便过程涉及多个环节。首先,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吸收后,剩余的残渣形成粪便,通过肠道蠕动向直肠推进。当粪便到达直肠时,会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产生便意。然后,在神经的支配下,通过肛门括约肌的松弛和盆底肌的协调收缩,将粪便排出体外。而便秘患者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异常、肠道神经传导障碍或者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出现排便困难等情况。
便秘的分类
功能性便秘
与饮食相关:如果日常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进食量过少,肠道就缺乏足够的膳食纤维来刺激肠道蠕动,容易引发便秘。例如,长期只吃精细米面,而很少吃富含纤维的粗粮,就可能导致功能性便秘。
与生活方式相关: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使肠道蠕动减慢。比如一些办公室人群,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粪便在肠道内推进缓慢,容易引起便秘。另外,没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比如经常忽视便意,长时间抑制排便,也会导致直肠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进而引发功能性便秘。
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干扰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例如,一些面临工作压力大、考试等精神应激的人群,容易出现便秘症状。
器质性便秘
肠道病变:肠道的一些器质性疾病会引起便秘,如肠道肿瘤,肿瘤生长会阻塞肠道,使粪便通过受阻;肠道狭窄,可能是由于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等)导致肠道瘢痕形成,管腔狭窄,影响粪便的通过;肠粘连也会阻碍肠道内容物的正常通行,从而引发便秘。
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便秘,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减缓,包括肠道的代谢,可出现便秘症状;此外,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排便相关的神经传导,也可能引起便秘。
便秘的评估与检查
症状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是否困难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几天排便一次,粪便是否干结如羊粪状,排便时是否需要用力努挣等。同时,还会询问患者是否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症状,以及症状持续的时间、加重或缓解的因素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一些与代谢、内分泌等相关的指标,如甲状腺功能指标(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以排查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导致的便秘;还可以检测血糖等指标,了解是否有糖尿病相关因素。
粪便检查:通过对粪便的外观、潜血等检查,初步判断肠道是否存在出血、感染等情况。比如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可能提示肠道有出血性病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以观察肠道内是否有积气、积液等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等问题导致的便秘。钡剂灌肠造影可以显示肠道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狭窄等器质性病变。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对于发现肠道内的肿瘤、炎症、溃疡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是诊断肠道器质性便秘的重要手段之一。
便秘的预防与处理原则
预防措施
饮食方面: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全谷类食物(如燕麦、糙米等),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左右。同时,适量多饮水,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保持肠道湿润,有利于粪便的排出。
生活方式方面:保持适量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进行适量的腹部运动,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促进肠道蠕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在马桶上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坚持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
精神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精神压力,如听音乐、冥想、瑜伽等,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
处理原则
一般处理:对于功能性便秘,首先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等一般措施进行干预。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缓解,可考虑使用一些通便的药物,如容积性泻药(如欧车前制剂等),通过增加粪便体积来促进排便;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等),通过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吸收水分,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针对器质性便秘的处理:如果是由肠道肿瘤、狭窄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手术治疗肠道肿瘤等;对于全身性疾病导致的便秘,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随着原发疾病的改善,便秘症状也可能会相应缓解。例如,糖尿病患者通过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等治疗后,便秘症状可能会得到改善。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本身减弱,更容易出现便秘。老年人在预防和处理便秘时,要特别注意饮食中膳食纤维的合理摄入,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蜂蜜等,但要注意适量。老年人用药时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便秘的药物,如果需要使用通便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温和的药物。对于儿童便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和排便习惯,避免过度依赖药物,优先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蔬果摄入等)和适当运动来改善便秘情况,因为低龄儿童使用药物可能会有更多的风险。孕妇便秘时,要避免自行滥用泻药,可通过调整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适量饮水)、适当活动等方式缓解,必要时在医生的评估下谨慎使用安全的通便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