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缺钙可通过观察症状表现、参考实验室检查指标、结合喂养情况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来判断,症状表现有神经精神及骨骼方面异常,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及骨密度等有相应变化,喂养方式和特殊人群与缺钙相关。
参考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钙:血清总钙正常范围在2.25-2.27mmol/L,离子钙正常范围在1.10-1.34mmol/L。如果血钙低于正常范围,提示可能缺钙,但血钙受多种因素影响,单一血钙低不能完全确诊缺钙,因为甲状旁腺激素等会调节血钙水平,在缺钙早期,血钙可能正常,之后才逐渐降低。
血磷:正常血磷值儿童为1.29-2.10mmol/L,婴儿缺钙时血磷常降低。
碱性磷酸酶: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范围儿童为20-220U/L,婴儿缺钙时,成骨细胞活跃,碱性磷酸酶会升高,不过该指标也受其他因素影响,如骨骼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骨密度检测:通过骨密度仪检测婴儿的骨密度,若骨密度值低于同年龄段正常标准,也提示可能存在缺钙情况,骨密度能反映骨骼的矿物质含量等情况,对于早期发现婴儿缺钙有一定帮助。
结合喂养情况判断
婴儿的喂养方式和饮食结构与缺钙密切相关。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母乳中的钙含量可能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求;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粉中钙磷比例不合适也可能影响钙的吸收;添加辅食较晚或辅食中钙含量丰富的食物添加不足的婴儿,如6个月后仍未及时添加富含钙的辅食,像奶制品、豆制品、深色蔬菜等,也容易发生缺钙。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多胎儿等,由于在母体内储存钙不足,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对钙的需求量大,更容易出现缺钙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其是否有缺钙相关表现,及时评估钙营养状况。而对于有慢性疾病的婴儿,如胃肠道疾病等可能影响钙吸收的疾病,也需要格外留意钙的摄入和吸收情况,必要时进行钙相关指标的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