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及婴儿期双侧髋关节脱位可见双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不对称、外展受限、下肢不等长;单侧髋关节脱位有皮纹及肢体不等长、外展受限;幼儿期出现跛行步态(鸭步)、髋关节活动受限,新生儿婴儿期家长要密切观察异常及时就医,幼儿期步态异常等要尽早就诊检查治疗以改善髋关节功能及避免影响生长发育行走功能。
一、新生儿及婴儿期症状
1.双侧髋关节脱位症状
外观与皮纹改变:双侧髋关节脱位时,会发现患儿双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不对称,患侧的皮纹会比健侧增多、加深。同时,患侧髋关节外展受限,会比健侧外展的角度小。从外观上看,患侧髋关节所在的下肢可能会呈现轻度的屈曲状态,并且髋关节的位置相对健侧来说更靠后。
下肢不等长:由于患侧髋关节脱位,股骨头位置异常,会导致双侧下肢长度出现差异,患侧下肢可能会比健侧短一些。
2.单侧髋关节脱位症状
皮纹及肢体不等长:单侧髋关节脱位时,可见患侧腹股沟纹和臀部纹不对称,患侧的相关皮纹会向上移位。同时,患侧下肢会比健侧短,这是因为股骨头在髋臼内的位置异常,影响了下肢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患侧髋关节外展时会比健侧受限明显,患侧下肢外展幅度较小。
二、幼儿期症状
1.步态异常
幼儿开始行走后,会出现跛行步态。患儿行走时患侧下肢呈短缩步态,表现为患侧下肢站立相时,骨盆向患侧倾斜,行走时身体会向患侧晃动,呈现出典型的“鸭步”。这是因为髋关节脱位后,股骨头不能正常在髋臼内活动,导致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异常,影响了正常的步态。
2.髋关节活动受限
幼儿期患儿髋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减小,表现为髋关节外展受限更为严重,甚至有些患儿不能完成正常的下蹲动作,或者在做髋关节屈伸等动作时,可感觉到活动度不如健侧。这是由于髋关节脱位后,髋臼和股骨头的正常解剖关系被破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受到影响,导致髋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和婴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双侧大腿内侧皮纹、下肢长度以及髋关节外展情况。如果发现不对称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髋关节超声检查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髋关节脱位。因为婴儿期是髋关节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非常重要。而幼儿期的患儿如果出现步态异常等情况,也应尽早就诊,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改善髋关节的功能,避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行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