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卧床休息)、呼吸循环支持治疗(氧疗、循环支持)、溶栓治疗(高危患者尽早溶栓,用尿激酶等药物)、抗凝治疗(无论是否溶栓都需抗凝,用肝素等药物,特殊人群谨慎选药)、介入治疗(导管溶栓、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以及慢性肺动脉栓塞治疗(长期抗凝、适合者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
一、一般治疗
监测:对于确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例如,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若低于90%,可能提示机体存在缺氧情况,需要及时干预。
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防止栓子进一步脱落。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安抚,避免其因不适而躁动,增加栓子脱落风险。
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氧疗:根据患者缺氧情况给予氧疗。如存在低氧血症,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对于新生儿或婴幼儿,氧疗时要严格控制氧浓度和流量,避免氧中毒等不良后果。
循环支持:若患者出现低血压,需积极进行循环支持。可使用液体复苏,对于成人,先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观察循环改善情况。但对于儿童,液体复苏需更加谨慎,根据体重等计算合适的液体量和速度。
三、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即存在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一般发病时间在14天内可考虑溶栓,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常用药物: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不同药物有其各自的作用机制,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肺动脉血流。
四、抗凝治疗
基础抗凝:无论是否进行溶栓治疗,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常用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一般先进行皮下或静脉注射,华法林需要通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使INR维持在2-3之间。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对使用方便,但也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抗凝药物的选择需更加谨慎,要充分权衡血栓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例如,孕妇使用华法林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而使用低分子肝素相对安全些,但仍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
五、介入治疗
导管溶栓:对于一些不能进行全身溶栓或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导管溶栓。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溶栓效果。
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对于病情非常严重,如出现休克且溶栓等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但该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治疗
长期抗凝:对于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往往需要长期进行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和病情进展。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适合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但手术难度较大,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进行评估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