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性感染表现有发热(约80%-85%患者出现,热型多样,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寒战(与发热相伴,是免疫反应应激表现)、乏力、盗汗(因感染致机体消耗增加、代谢紊乱);心脏相关表现包括约80%-85%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原有心脏基础疾病者杂音可变化)、心力衰竭(因心内膜炎致瓣膜病变影响泵血功能,不同年龄表现不同);周围体征有瘀点(约10%-40%,微血管炎或微栓塞致)、指(趾)甲下线状出血(多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Roth斑(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免疫复合物沉积视网膜血管致)、Osler结节(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微血管炎致)、Janeway损害(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微血管炎或微栓塞致);栓塞表现有脑栓塞(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肾栓塞(引起腰痛、血尿等,双侧肾动脉栓塞可致肾功能不全)、肺栓塞(多见于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
寒战:常与发热相伴出现,由于细菌感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寒战,这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应激表现。
乏力、盗汗:患者会感觉全身无力,活动耐力下降,同时可能出现夜间盗汗的情况,这是因为感染引起机体消耗增加,代谢紊乱所致。
心脏相关表现
心脏杂音:约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这是由于心内膜受损,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瓣膜反流等情况产生杂音。原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心脏杂音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原本存在的杂音性质改变、响度增强等。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脏杂音可能会有明显变化。
心力衰竭:是较为严重的心脏表现,由于心内膜炎导致瓣膜病变(如瓣膜穿孔、关闭不全等),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进而引起心力衰竭。可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水肿(下肢水肿、腹水等)、乏力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心力衰竭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情况,而老年患者可能在活动后呼吸困难加重更为明显。
周围体征
瘀点:可出现于皮肤、口腔黏膜、睑结膜等部位,约占10%-40%。瘀点呈红色或棕色,大小不一,多为直径1-4mm的小瘀点,是由于微血管炎或微栓塞引起。
指(趾)甲下线状出血:表现为甲床下出现的条纹状出血,长度可达甲床的1/2-2/3,多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
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视网膜血管有关。
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痛性结节,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于微血管炎引起。
Janeway损害: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的无痛性出血红斑,是微血管炎或微栓塞所致。
栓塞表现
脑栓塞:是常见的栓塞情况,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不同年龄患者脑栓塞后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在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上更易出现抽搐等情况,而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脑栓塞后恢复相对较慢。
肾栓塞:可引起腰痛、血尿等表现,若为双侧肾动脉栓塞,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
肺栓塞:多见于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