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劳损可通过休息与制动减轻受损组织负担促修复;物理治疗包括急性期冷敷、急性期过后热敷及超声波、电刺激等疗法;康复训练有股四头肌锻炼(静蹲、直腿抬高)和膝关节屈伸训练(主动、助力);疼痛明显时可慎用非甾体抗炎药;佩戴合适膝关节支具可提供支撑保护助修复,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措施实施时需考虑自身特点调整。
物理治疗
热敷:
原理:通过热传递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在髌骨劳损后的急性期过后(通常48小时后)可进行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不能过高以防烫伤,成年人和老年人相对可耐受稍高温度,但也需谨慎。
冷敷:
原理:在急性期(通常指受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收缩血管,减少炎症渗出。可使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于髌骨部位,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儿童冷敷时时间要更短,防止冻伤,成年人和老年人也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
超声波治疗:
原理: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热效应等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减轻炎症。通过特定的超声波设备对髌骨区域进行治疗,一般需要专业医生操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疗程,不同年龄人群在治疗时需由专业人员评估并调整参数。
电刺激疗法:
原理:通过电流刺激肌肉,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髌骨劳损引起的不适。包括低频电刺激等多种方式,由专业理疗师操作,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体耐受性,儿童可能需要更轻柔的电刺激参数设置。
康复训练
股四头肌锻炼:
静蹲:双脚与肩同宽,背部靠墙,缓慢下蹲至膝关节屈曲30-60°,保持这个姿势一定时间(开始可从30秒左右逐渐增加到2-3分钟),重复多次。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进行静蹲时要注意动作规范且避免过度疲劳,成年人和老年人可根据自身关节情况调整下蹲角度和保持时间。
直腿抬高:仰卧位,伸直下肢,缓慢抬起,使下肢离开床面约15-3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儿童做直腿抬高时要注意力量适中,成年人和老年人可根据体力适当调整抬高高度和次数。
膝关节屈伸训练:
主动屈伸:坐在椅子上或床边,主动进行膝关节的弯曲和伸直动作,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时要根据自身关节的耐受程度来进行,儿童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成年人和老年人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幅度。
助力屈伸:如果自身力量不足,可借助外力(如毛巾等)辅助进行膝关节的屈伸,逐步增强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周围肌肉力量。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等)
适用情况:当髌骨劳损引起明显疼痛时,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谨慎使用。例如对于成年人,在疼痛较严重影响生活时,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但儿童一般不建议首先使用药物治疗,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需密切关注。
支具或护具保护
膝关节支具:佩戴膝关节支具可以限制膝关节的过度活动,为髌骨提供支撑和保护,帮助受损组织修复。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支具,儿童佩戴时要注意尺寸合适且舒适,防止影响生长发育,成年人和老年人佩戴时要确保支具能有效起到支撑保护作用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关节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