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后需关注及时就医时机,疼痛肿胀严重、疑似合并骨折等要就医;就医时需做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超声、MRI);不同人群就医有注意事项,儿童要描述受伤过程等,老年人要告知基础疾病,运动员要说明运动情况;就医后轻度拉伤采取休息、冷敷等措施,中重度拉伤根据情况采取外固定、康复治疗或手术修复等。
疑似有骨折等合并损伤:当肌肉拉伤部位同时伴有明显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时,要考虑可能合并骨折等其他损伤,需立即就医。比如腿部肌肉拉伤后,受伤部位外观有明显异常,就要警惕合并骨折的可能,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就医时的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受伤肌肉的部位、范围,触摸有无肿块、压痛情况,检查肌肉的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的活动度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肌肉拉伤的严重程度,比如判断是轻度拉伤还是重度拉伤,损伤的肌肉具体是哪部分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肌肉的结构,能发现肌肉拉伤处的肌纤维是否断裂、断裂的程度等。对于一些早期的肌肉拉伤,超声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损伤情况,尤其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初步筛查。例如,对于小腿肌肉拉伤的患者,超声检查能直观看到肌肉内部的损伤状况。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精确地显示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判断肌肉拉伤是部分撕裂还是完全撕裂以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有重要价值。比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肌肉拉伤,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不同人群就医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肌肉拉伤时,由于表述能力可能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受伤部位的表现,如是否哭闹不止、肢体活动是否明显受限等。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儿童受伤的过程、症状出现的时间等情况。儿童肌肉拉伤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规范处理,避免因处理不当影响肌肉正常发育。例如,儿童在玩耍时导致腿部肌肉拉伤,家长要陪同就医,向医生说明孩子受伤时的具体活动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肌肉本身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肌肉拉伤后更要重视就医。老年人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肌肉拉伤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并发症。就医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基础疾病情况,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会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因素。比如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在处理肌肉拉伤时要注意用药等方面与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
运动员等特殊职业人群:运动员肌肉拉伤可能会影响其训练和比赛,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说明自己的运动项目、受伤对训练比赛的影响等情况。医生在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时会充分考虑其职业特点,以便尽快恢复运动员的运动功能。例如,专业篮球运动员腿部肌肉拉伤,医生在制定康复计划时会考虑其需要尽快回归赛场的需求,安排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等。
就医后的治疗原则
轻度肌肉拉伤:一般采取休息、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处理措施。休息能减少受伤肌肉的进一步损伤,冷敷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通常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
中重度肌肉拉伤:可能需要根据情况采取石膏固定等外固定措施来限制受伤肌肉的活动,促进修复。对于部分撕裂的肌肉,可能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逐步的康复训练,包括肌肉的收缩舒张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而对于完全断裂的肌肉拉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