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生于育龄女性,常见原因有自动破裂和外力作用,临床表现为腹痛及腹腔内出血表现,可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需注意预防,育龄女性及有相关病史者需特别关注。
一、黄体破裂的定义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在育龄女性身上。正常情况下,卵巢排卵后会形成黄体,黄体是由卵泡排卵后剩余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等侵入,逐渐形成的富有血管的团块。黄体破裂就是黄体内部出血,导致黄体包膜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等一系列症状。
二、黄体破裂的常见原因
1.自动破裂: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太多,就可能增加黄体内的压力,从而发生自发性破裂。有人认为,血管黄体化期间,功能不全,易发生黄体内毛细血管出血,从而导致黄体破裂。
2.外力作用:如下腹受到撞击,以及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解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此外,性生活时女性生殖器官扩张充血,黄体内张力升高,加上男方动作粗鲁,妇方下腹部受到强烈的冲击,也可导致黄体破裂。
三、黄体破裂的临床表现
1.腹痛:突然发生的一侧下腹疼痛是黄体破裂的主要症状。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度的一侧下腹隐痛,而严重者可出现剧烈腹痛,并迅速波及全腹。
2.腹腔内出血表现:如果出血较少,可能仅有下腹坠胀感;如果出血较多,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出汗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同时伴有腹膜刺激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
四、黄体破裂的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月经周期、是否有下腹部受撞击等情况。
2.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举痛、一侧附件区压痛等。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有积液,附件区有异常回声等,有助于判断是否有黄体破裂及出血情况。
血HCG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异位妊娠等情况,因为异位妊娠也可能有腹痛、腹腔内出血等表现,而血HCG结果对两者的鉴别有帮助。
五、黄体破裂的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出血不多的患者。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痛等情况,同时给予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一般经过保守治疗,出血可逐渐停止,黄体破裂处也可逐渐愈合。
2.手术治疗:对于出血较多、病情较重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黄体破裂修补术等,通过手术可以清除腹腔内的积血,修复黄体破裂口。
六、黄体破裂的预防措施
1.注意避免腹部受到撞击: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进行一些可能会有腹部撞击风险的活动时,如运动、性生活等,要注意保护腹部。例如性生活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于剧烈的撞击。
2.关注自身身体变化:育龄女性要关注自己的月经周期和身体状况,如果出现突然的下腹疼痛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3.合理运动:进行运动时要适度,避免突然的剧烈运动导致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而引发黄体破裂。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育龄女性是黄体破裂的高发人群,要特别注意上述的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黄体的状态不同,排卵后形成黄体的时期要尤其注意避免腹部受到外力等刺激。
2.有相关病史者:如果曾经有过黄体破裂病史的女性,再次发生黄体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如再次出现下腹疼痛等不适,要比一般人更及时地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