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心脏骤停高危人群,包括有基础心脏疾病者和老年人;保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普通人群要学习心肺复苏术,专业人员还需掌握AED使用方法来应对心脏骤停。
一、识别心脏骤停高危人群
有基础心脏疾病者,如冠心病患者,其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等病变,影响心肌供血,增加心脏骤停风险;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也易引发心脏骤停。年龄也是一个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等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取,例如过多摄入油炸食品、咸菜、甜品等,这些食物易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脏骤停风险。以每日蔬菜摄入量为例,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速度一般保持在每分钟60~100米;也可进行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速度较快。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对心脏造成负担。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运动前应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运动过程中注意监测自身身体状况,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心脏供血;过量饮酒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律失常等问题。吸烟者应积极戒烟,可通过逐渐减少吸烟量、使用戒烟辅助工具等方式。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约10毫升啤酒、5毫升葡萄酒或30毫升白酒)。
三、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目标血压可更低至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0mmHg。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密切关注血压变化情况,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辅助降压,如低盐饮食等。
糖尿病管理: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管理手段,使血糖水平稳定在合适范围。例如,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定期监测血糖,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脏骤停风险。
高血脂管理:高血脂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入,同时根据血脂情况遵医嘱使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达标。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于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目标值应<1.8mmol/L。定期复查血脂,了解血脂控制情况,以降低因血脂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进而减少心脏骤停发生的可能性。
四、学习心肺复苏术
普通人群应学习心肺复苏(CPR)操作技能,一旦发现有人发生心脏骤停,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的位置是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对于专业医护人员和有相关急救培训经历的人群,还应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AED能自动分析心律,在适当时机发出电击除颤指令,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