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室性早搏是指心电图上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不同且起源于多个部位的室性早搏,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形态各异、联律间期不等;发生机制与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临床意义在于提示心脏疾病状态且可能增加心脏事件风险。
一、多源室性早搏的定义
多源室性早搏是指在心电图上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不同且起源于多个部位的室性早搏。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而室性早搏是由心室中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室提前除极。当存在多个不同的异位起搏点引发室性早搏时,就形成了多源室性早搏。
二、心电图表现特点
1.QRS波群形态:在心电图上可见提前出现的形态各异的QRS波群,其形态不同是与单源室性早搏的重要区别点,单源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是相对一致的。
2.联律间期:不同起源的室性早搏联律间期(早搏发生时间与前一个窦性搏动时距)不等。联律间期反映了早搏异位起搏点与窦性起搏点之间的时相关系,多源室性早搏由于起源不同,联律间期会有差异。
三、发生机制
1.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心室肌内存在多个异常的电活动病灶,这些病灶的膜电位、传导速度等电生理特性与正常心肌细胞不同,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就会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室性早搏。例如,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异位起搏点的形成,进而引发多源室性早搏。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失调可能影响心室肌的电活动。比如,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能促使心室异位起搏点的活动增加,若存在多个异位起搏点,就容易出现多源室性早搏。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可能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增加多源室性早搏的发生风险。
四、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定变化,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也可能改变,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多源室性早搏。例如,老年人心肌纤维化的发生率增加,这可能导致心室肌内出现更多异常电活动病灶,从而引发多源室性早搏。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中年以前男性和女性多源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差异不大,但在更年期后女性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变化。这可能与女性更年期激素水平变化影响心脏电生理有关。
3.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等成分会对心脏产生刺激,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增加多源室性早搏的发生概率。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也容易诱发多源室性早搏。
4.病史因素: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心脏组织存在病变,更容易出现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进而引发多源室性早搏。例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紊乱,出现多源室性早搏。
五、临床意义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1.提示心脏疾病状态:多源室性早搏往往提示心脏存在一定的病理状态,可能是心脏器质性病变的一种表现。比如在冠心病患者中出现多源室性早搏,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范围较广或程度较重;在心肌病患者中出现多源室性早搏,可能提示心肌病变较为严重,心肌功能受到明显影响。
2.增加心脏事件风险:多源室性早搏可能增加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这些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患者生命。例如,有研究表明,存在多源室性早搏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高于无多源室性早搏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