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劳损会引发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受限、压痛、肌肉萎缩和步态异常等表现,疼痛部位主要在髌骨周围及膝关节前方,性质多为酸痛等,活动时加剧;肿胀一般为轻度,急性发作时较明显;活动受限主要是屈伸活动受限,还伴有异常摩擦感等;压痛点常见于髌骨下缘等部位;长期劳损致活动受限可致肌肉萎缩;患者会出现跛行等步态异常,不同人群表现因个体差异有别且与既往病史等相关。
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或钝痛,活动时疼痛会因膝关节屈伸等动作而加剧,比如上下楼梯、下蹲、跪地等动作会使疼痛明显加重。儿童患者的疼痛性质可能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更多表现为哭闹、对膝关节活动的抗拒等。
肿胀
程度:一般为轻度肿胀,表现为膝关节前方髌骨周围组织轻度增厚、体积略有增大。但在病情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肿胀,皮肤温度也可能略有升高。不同年龄人群肿胀程度可能有差异,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肿胀可能相对更易被察觉,但由于儿童的代偿能力等因素,肿胀程度有时可能与成人表现不同。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过度使用膝关节的人群,髌骨劳损引发的肿胀可能相对更易出现且恢复较慢。有膝关节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肿胀可能更易反复发作且程度相对较重。
表现:可见髌骨周围皮肤轻度隆起,用手触摸可感觉组织较松软且有一定饱满感。按压时可有轻度压痛,且可能伴随一定的波动感(轻度时不明显)。
膝关节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比如下蹲到一定程度时会因疼痛而无法继续下蹲,伸直膝关节时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儿童患者的活动受限可能更易被家长发现,比如原本能正常奔跑、跳跃的儿童突然出现行走步态异常,如跛行,上下楼梯需要成人搀扶等。生活方式不良、长期缺乏运动又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群,膝关节活动受限出现得可能更突然且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有膝关节手术史等既往病史的患者,髌骨劳损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会加重原有的关节活动障碍情况。
活动时的表现:在屈伸膝关节过程中,可感觉到髌骨有异常的摩擦感或卡顿感,有时能听到膝关节内的弹响声音。
压痛
压痛点:最常见的压痛点位于髌骨下缘、髌骨内外侧缘等部位。用手指按压这些部位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不同个体的压痛点可能略有不同,部分患者可能在髌骨周围多个部位都有压痛。儿童患者对压痛的感知可能因年龄而异,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能准确指出疼痛位置,但会通过哭闹等方式表现出被按压时的不适。生活方式不健康、经常进行不合理运动的人群,其压痛点可能更广泛或疼痛程度更明显。有膝关节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压痛点可能与原有疾病的压痛区域有重叠或相互影响。
肌肉萎缩
发生情况:长期髌骨劳损导致膝关节活动受限,使得股四头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得不到充分有效的锻炼,逐渐出现肌肉萎缩。一般在病情持续较长时间后较为明显。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萎缩相对成人可能出现较晚,但如果长期膝关节活动受限,也会影响肌肉的正常发育,导致肌肉力量不足、体积变小等情况。生活方式中缺乏对膝关节周围肌肉的针对性锻炼,且长期存在髌骨劳损的人群,肌肉萎缩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且进展可能较快。有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髌骨劳损可能会加重肌肉萎缩的程度,因为神经系统疾病本身可能就会影响肌肉的营养和功能。
步态异常
表现:患者行走时可能出现跛行,膝关节屈伸不灵活,步态蹒跚。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走路时膝关节不敢完全伸直或弯曲,身体姿势异常,比如臀部扭动等情况。生活方式不良、长期髌骨劳损影响正常行走功能的人群,步态异常会逐渐加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有膝关节创伤史等既往病史的患者,步态异常可能与原有创伤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以及髌骨劳损共同作用,使得步态异常更加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