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并肌瘤是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同时存在的病症,发病机制分别与子宫肌层损伤、性激素等及遗传、性激素、干细胞功能失调等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腹部包块、压迫症状等,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要根据患者情况,无症状定期随访,有症状可药物或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需个体化管理。
一、定义
子宫腺肌病并肌瘤是指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于子宫的情况。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
二、发病机制
(一)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基底膜下的子宫内膜细胞增生、侵入肌层有关。雌激素和孕激素异常刺激也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例如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会促进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向肌层生长。
(二)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及干细胞功能失调有关。例如,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含量较正常子宫肌组织高,提示其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相关;同时,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子宫肌瘤存在染色体异常。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子宫腺肌病患者常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这是因为异位的内膜组织在经期出血,刺激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所致;子宫肌瘤患者的月经改变程度与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数目有关,黏膜下肌瘤常导致月经量明显增多。
2.腹部包块:较大的子宫肌瘤可在腹部触及包块,尤其是浆膜下肌瘤。
3.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等。
(二)体征
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增大,质地较硬,有压痛(子宫腺肌病时);子宫肌瘤患者可触及子宫表面有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硬。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形态、肌瘤的数目、部位、大小及有无变性等,对子宫腺肌病也能观察到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等表现。
2.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
(二)病史及症状询问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有助于初步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
1.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3-6个月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了解病情变化。
2.有症状者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如布洛芬等);对于月经过多的患者,可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还可应用GnRH-a类药物,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子宫腺肌病症状缓解,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一般使用不超过6个月。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剔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对于子宫腺肌病,若患者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也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若患有子宫腺肌病并肌瘤,可能会影响生育,导致不孕、流产等情况。在备孕前需进行详细评估,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后再考虑妊娠。例如,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若肌瘤较小且位置不影响宫腔形态,可先尝试备孕;若肌瘤较大或影响宫腔,可能需要先进行肌瘤剔除术。
(二)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部分患者的子宫腺肌病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症状无改善且影响生活质量,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老年女性
老年女性患子宫腺肌病并肌瘤时,若无症状,可继续随访;若出现明显症状影响生活,可根据身体状况评估是否进行手术等治疗,但需充分考虑手术风险等因素。
总之,子宫腺肌病并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不同人群的处理方式有所差异,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