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不同年龄阶段有特殊考虑。保守治疗适用于6个月以内及部分6-18个月患儿,如Pavlik吊带固定;手术治疗有切开复位术、骨盆截骨术、股骨近端截骨术等,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术后康复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步态训练等;婴儿期要注意吊带佩戴及皮肤护理,幼儿期重点在加快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恢复,学龄前期及学龄期要关注心理及逐渐增加康复训练强度难度。
一、保守治疗
1.适用人群及时机
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其髋关节尚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保守治疗是主要的选择。因为婴儿的髋关节软骨弹性较好,通过合适的固定方法有望恢复正常的髋关节结构。
6-18个月的患儿也可尝试保守治疗,但相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难度稍大。
2.具体方法
Pavlik吊带:通过将婴儿的髋关节保持在屈曲和外展的位置,利用吊带的固定作用,促进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育,使股骨头逐渐复位并稳定在髋臼内。这种方法需要密切观察患儿髋关节的复位情况,一般需要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来评估效果。
二、手术治疗
1.切开复位术
适用人群:对于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失败的患儿,以及18个月以上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通常需要进行切开复位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挛缩、髋臼发育不良等情况逐渐加重,保守治疗难以奏效。
手术原理:通过切开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将脱位的股骨头准确地复位到髋臼内,然后根据髋臼和股骨头的发育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髋臼成形术等,以改善髋关节的匹配关系。
2.骨盆截骨术
适用人群:适用于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复位后髋臼覆盖仍不足的患儿,一般年龄在1-6岁左右。
手术方式及作用:常见的有Salter骨盆截骨术等,通过将骨盆截骨并重新排列,改变髋臼的方向和角度,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促进髋关节的正常发育。
3.股骨近端截骨术
适用人群:当股骨头复位后,股骨颈前倾角过大影响髋关节稳定时,可考虑股骨近端截骨术。
手术目的:通过截骨矫正股骨颈的前倾角,使股骨头与髋臼能够更好地匹配,维持髋关节的稳定。
三、术后康复
1.康复时机: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术后都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一般在术后伤口愈合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但具体开始时间需要根据患儿的手术情况和身体恢复状况由医生评估决定。
2.康复内容
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度训练,通过被动或主动的训练方式,逐步恢复髋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例如,在术后早期可以由康复治疗师帮助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引导患儿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
肌力训练:加强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有助于维持髋关节的稳定。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运动,如髋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抗阻收缩等训练来增强肌肉力量。例如,让患儿进行髋关节的伸展抗阻训练等。
步态训练:对于年龄较大、能够行走的患儿,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进行步态训练,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行走姿势和步态,一般在术后3-6个月左右根据恢复情况开始逐步进行步态训练。
四、不同年龄阶段治疗的特殊考虑
1.婴儿期(0-1岁)
婴儿期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的关键时期,因为此时髋关节的可塑性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Pavlik吊带的佩戴是否合适,要确保吊带的位置正确,并且定期复查超声,观察股骨头的复位情况。同时,要注意婴儿的皮肤护理,因为长时间佩戴吊带可能会引起皮肤压迫等问题。
2.幼儿期(1-3岁)
此阶段的患儿在手术治疗后,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加快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恢复,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正常化。由于幼儿的配合度相对较低,康复训练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耐心引导。例如,家长需要帮助患儿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并且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主动运动。
3.学龄前期及学龄期(3岁以上)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手术治疗后除了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还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髋关节的问题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行走和运动能力,从而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确保髋关节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以适应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