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见于体质瘦弱老人、女性等,病理性包括继发性(由疾病或药物等引起)和原发性(原因不明,多见于年轻女性);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大量失血、失液致血容量减)、感染性(微生物及其毒素致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心源性(心脏泵血功能衰竭)、过敏性(外界抗原致强烈多脏器累及)、神经源性(神经调节致血管张力丧失),不同类型休克在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
一、低血压
(一)定义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
(二)分类及特点
1.生理性低血压
部分健康人群的血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常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其低血压的形成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例如一些家族性低血压情况,可能从遗传角度存在个体血管调节功能的差异。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运动量较少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低血压倾向,因为运动量少可能导致血管弹性等功能相对较弱。
2.病理性低血压
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等引起的低血压。例如,严重的感染、过敏、大出血等情况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感染时,病原体释放的毒素等物质可能影响血管的张力和心脏的功能,从而引起血压降低;大出血时,血容量急剧减少,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导致血压下降。另外,一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使用不当也可能引起低血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血管功能,导致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功能,进而引发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原因不明的低血压状态,多见于年轻女性,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血压偏低。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退等原因,相对更易出现病理性低血压的风险增加;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也可能影响血压,部分女性在这些时期可能出现生理性或病理性低血压倾向。
二、休克
(一)定义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征。
(二)分类及特点
1.低血容量性休克
由大量失血、失液等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例如,外伤引起的大出血,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使循环血容量不足,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供应全身组织器官;严重呕吐、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如急性胃肠炎患者,频繁呕吐和腹泻会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在年龄方面,儿童由于自身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量达到总血容量的10%就可能引起休克,所以对于儿童外伤或腹泻等情况需更加警惕;老年人血容量相对减少,且器官功能减退,对失血、失液的耐受能力更差,一旦发生低血容量情况,更容易发展为休克。
2.感染性休克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常见于严重的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例如重症肺炎患者,肺部感染严重,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心功能抑制等,从而引发感染性休克。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感染后也更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引起。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组织坏死,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严重受损,不能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从而引起心源性休克。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相对较高,所以心源性休克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儿童心源性休克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如大型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脏功能严重障碍,引起休克。
4.过敏性休克
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常见的过敏原如药物(青霉素等)、食物(海鲜等)、昆虫叮咬等。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发生Ⅰ型变态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等活性介质,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起过敏性休克。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但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对某些过敏原更敏感,如儿童使用某些抗生素时发生过敏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由于机体的免疫状态和基础疾病等因素,也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且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为凶险,因为老年人的器官储备功能下降,对休克的耐受能力更差。
5.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神经调节因素引起血管张力丧失,导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常见于严重的创伤、脊髓损伤等,脊髓损伤会影响自主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功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年龄方面,儿童脊髓损伤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源性休克;老年人如果发生脊柱相关的创伤等情况,也可能引发神经源性休克,因为老年人脊柱等组织可能存在退变等情况,更容易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