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衰竭的诊断需综合基础肝病背景、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和影像学等检查结果,基础肝病包括多种类型且各有特征,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重症时出现黄疸加深、出血倾向等,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病原学等指标异常,影像学可发现肝脏形态等改变,特殊人群需结合其特点综合判断处理。
一、基础肝病背景
有慢性肝病基础,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非病毒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不同基础肝病有其相应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表现,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有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阳性等表现,酒精性肝病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等。
二、临床表现
一般有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因子活性≤40%)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情况较差,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而女性患者在某些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慢性肝衰竭中可能有其特定的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肝功能检查:除了上述提到的总胆红素、INR等指标异常外,还可有白蛋白降低(≤32g/L)等表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饮酒者的酒精性肝病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指标有其酒精性损伤相关特点。
病原学检查:对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慢性肝衰竭,需要进行相应的病毒学检查,如乙肝病毒DNA定量、丙肝病毒RNA定量等,以明确病毒复制情况等。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要依据既往病史相关病原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形态、大小等改变,如肝硬化相关的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高压等表现,不同病史的患者影像学表现可能因基础肝病不同而有差异。
慢性肝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基础肝病背景、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等多方面检查结果来进行全面评估,以准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监测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慢性肝衰竭患者,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变化,因为其机体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对于女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在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素时要结合其内分泌等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