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主要感染途径有直接蔓延和血行播散。直接蔓延包括腹腔内结核病灶(如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输卵管结核等)直接蔓延至腹膜;血行播散是结核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腹膜,机体免疫状态、年龄(儿童青少年常见)、生活方式(营养不良、劳累等)等影响血行播散致发病。
一、直接蔓延
1.腹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
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输卵管结核等腹腔内的结核病灶可直接蔓延至腹膜。例如,肠结核的病灶可与腹膜直接接触,结核杆菌可通过病灶处的组织间隙向腹膜扩散,引起腹膜的结核性炎症。这种情况在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方面,对于有肠道结核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个体(如患有基础疾病、长期营养不良等)更容易发生。因为肠道结核患者自身的结核杆菌在肠道局部繁殖,当局部组织抵抗力下降时,结核杆菌就容易突破肠壁向周围腹膜扩散。
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核,如输卵管结核,结核杆菌可通过输卵管直接蔓延至腹膜,尤其是在女性生理结构的影响下,输卵管与腹膜相邻,结核杆菌容易从输卵管病灶侵犯腹膜。对于育龄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结核的发生率相对有一定特点,且女性生殖系统与腹膜的解剖关系紧密,所以该途径在育龄期女性中需要重点关注。
二、血行播散
1.通过血液循环传播
结核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到达腹膜。例如,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结核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流到达腹膜。在这种情况下,机体的整体免疫状态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血行播散至腹膜的结核杆菌就更容易引起结核性腹膜炎。对于艾滋病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对结核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血行播散到腹膜的结核杆菌就容易在腹膜处定植繁殖,引发结核性腹膜炎。而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患者,其自身免疫功能被抑制,也容易因血行播散的结核杆菌而发生结核性腹膜炎。
血行播散引起的结核性腹膜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较为常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更容易通过血行播散的途径感染结核杆菌并累及腹膜。此外,生活方式方面,营养不良、劳累等因素会进一步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血行播散导致结核性腹膜炎的风险。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儿童,其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当有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到腹膜时,就难以有效抵御,从而容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