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由门静脉高压致血管迂曲扩张破裂,老年、长期大量饮酒或有乙肝丙肝病史者风险高)、消化性溃疡(与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等有关,年龄大、长期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易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肝硬化应激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年龄大、长期熬夜等加重风险,合并严重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易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高压致胃黏膜血管及屏障功能异常,老年、长期肝硬化病史且门静脉高压严重者易出血)。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因血管弹性更差等因素,使曲张静脉更易破裂;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整体上门静脉高压的发生与性别关联不大;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硬化患者,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可能更高;有长期乙肝、丙肝等病史导致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出现门静脉高压及曲张静脉情况。
消化性溃疡
机制:肝硬化患者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可能与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酸分泌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溃疡侵蚀血管可引起出血。据统计,约15%-30%的肝硬化患者合并消化性溃疡,其中部分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肝硬化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消化性溃疡发生及出血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消化性溃疡及出血风险;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及出血概率更高。
急性胃黏膜病变
机制:肝硬化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合并感染、大量腹水等情况,可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出血。研究发现,在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急性胃黏膜病变占一定比例。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肝硬化患者,应激状态下胃黏膜更易受损;生活方式中,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可加重应激反应,增加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风险;合并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的肝硬化患者,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可能性增大。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机制:门静脉高压导致胃黏膜下血管扩张、扭曲,胃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引起出血。这也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约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0%-20%。
影响因素:年龄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老年肝硬化患者因整体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屏障功能更易受门静脉高压影响;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方式中,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可能进一步加重胃黏膜损伤;有长期肝硬化病史且门静脉高压较严重的患者,更易发生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