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黄疸有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退而复现、结合胆红素高等特点,达指征需照蓝光,还需找病因治疗,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黄疸风险高,照蓝光时需特护。
一、生理性黄疸
特点: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原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大量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含量低且活性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新生儿肠肝循环特点使得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处理: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
二、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超过4周。
黄疸退而复现: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结合胆红素高: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原因:可能由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Lucey-Driscoll综合征、药物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胆管阻塞等)引起。
处理:当病理性黄疸达到需要照蓝光的指征时,照蓝光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但对于病理性黄疸,除了照蓝光外,还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如感染引起的需要抗感染治疗,溶血严重的可能需要换血等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情况
早产儿: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且胆红素对早产儿的毒性作用更明显,所以对于早产儿黄疸的监测要更密切,一旦达到照蓝光指征需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早产儿在照蓝光过程中的体温、液体平衡等情况,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皮肤薄,水分易丢失。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差,发生黄疸时更易发展为病理性黄疸,照蓝光时要特别注意保暖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因为低体重儿对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更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