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因胆红素生成多、肝细胞相关酶活性不足及肝肠循环等特点出生2-3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血清有相应标准,病理性由溶血、感染、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引发,处理上生理性加强母乳喂养等监测,病理性有光疗、换血及针对病因治疗等。
一、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代谢呈现独特特点,其一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因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胆红素产生增加;其二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活性不足,使得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受限;其三存在肝肠循环特点,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可被重吸收进入血液。通常于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足月儿一般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4周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无其他临床异常表现。
2.病理性黄疸:
溶血:常见于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情况,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时,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致使胆红素产生过多,例如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易发生此类溶血。
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新生儿,可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如新生儿败血症时,病原体侵袭机体,干扰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进而导致胆红素升高。
胆道闭锁: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造成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反流入血,多在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黄疸且呈进行性加重态势。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与母乳喂养不足相关,使得新生儿摄入胆红素增加;晚发型可能与母乳中某种酶活性较高,促进胆红素肠肝循环有关,一般停止母乳喂养3-5天黄疸可明显减轻。
二、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法
1.生理性黄疸处理:加强母乳喂养,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胎便排出,以此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通常无需特殊医学干预,只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情况。
2.病理性黄疸处理:
光疗:为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便有效的方式,通过光照使胆红素结构发生异构化,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适用于血清胆红素达到光疗指征的患儿,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依据不同日龄存在相应光疗标准等情况。
换血疗法:针对严重溶血引发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换出致敏红细胞和抗体,防止核黄疸发生。适用于出生时胆红素已很高且已有早期核黄疸表现等患儿。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处理,若为感染引起的黄疸需积极开展抗感染治疗;胆道闭锁则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等。同时要注重加强新生儿护理,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充分考虑新生儿生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未发育成熟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保证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