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前、分娩过程中、产后及高危人群等方面进行新生儿黄疸预防,产前有相关风险孕妇加强监测与健康生活;分娩过程管理产程、处理新生儿;产后尽早开奶、合理喂养、密切观察;早产儿及有溶血风险新生儿需特殊加强监测与干预。
分娩过程中的预防
产程管理:确保分娩过程顺利,减少胎儿缺氧等情况的发生。胎儿缺氧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从而增加黄疸发生的几率。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产程中胎儿的胎心等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产程,保障胎儿安全娩出。
新生儿处理:新生儿娩出后要及时清理呼吸道等,保证呼吸通畅。同时,注意保暖,因为低温会影响新生儿的代谢,可能增加黄疸风险。适当的保暖有助于维持新生儿正常的生理功能,减少因寒冷刺激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产后预防
尽早开奶: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母乳喂养,一般建议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奶。早期频繁的吸吮可以刺激乳汁分泌,同时有助于新生儿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胎便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尽早排出胎便可以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早期开奶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相对较低,黄疸发生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较短。
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量,每天喂养次数应不少于8-12次。充足的喂养可以促进新生儿排便,进一步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按照正确的冲调方法进行喂养,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降低黄疸发生几率。
密切观察:产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尤其是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一般从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观察,若发现皮肤黄染程度逐渐加重或范围扩大,应及时就医进行胆红素检测等相关检查。同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异常表现,也要及时就诊,因为这些可能是黄疸加重的伴随表现。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生理功能相对更不成熟,发生黄疸的风险更高,更要加强观察频率,可能需要每1-2小时观察一次皮肤黄染情况,并及时记录胆红素水平变化等。
高危人群特殊预防
早产儿:早产儿的肝脏功能更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差,发生黄疸的风险更高且程度可能更重。对于早产儿,除了上述一般的产后预防措施外,要更加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开始监测,根据胆红素水平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必要时进行光疗等。同时,要注意维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因为体温不稳定会影响其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进一步增加黄疸风险。
有溶血风险的新生儿:若新生儿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等溶血风险,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情况,产后要更频繁地监测胆红素水平。一旦发现胆红素升高趋势,要及时采取光疗等治疗措施,因为溶血会导致大量红细胞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发展为重度黄疸甚至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