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标准和实验室及影像学诊断相关指标。临床诊断分急性、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有各自起病、黄疸、肝脏等表现;实验室指标有凝血功能(PT、INR、PTA、纤维蛋白原)、肝功能(ALT/AST、总胆汁酸);影像学有B超、CT。不同年龄性别诊断标准同,治疗观察要考虑生理特点,有慢性肝病基础患者要问生活方式等病史来明确病情。
一、临床诊断标准
1.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发病通常在2周内出现以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
黄疸: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迅速上升,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肝脏:可出现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较急:发病在15日-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
黄疸: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
肝脏: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者,称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
基础情况:有慢性肝病基础,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或存在慢性HBV携带状态,或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A/G比值下降或倒置)。
肝衰竭表现: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肝衰竭症候群。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二、实验室及影像学诊断相关指标
1.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PT):是重要指标之一,急性重型肝炎时PT显著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时PTA也会明显降低。
纤维蛋白原:重型肝炎患者纤维蛋白原常降低,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严重受损。
2.肝功能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在重型肝炎早期,可能出现ALT升高,但随着病情进展,肝细胞大量坏死,ALT可下降,而AST持续升高,AST/ALT比值常增大。
总胆汁酸:重型肝炎患者总胆汁酸明显升高,反映肝细胞损害及胆汁排泄障碍。
3.影像学检查
B超: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急性重型肝炎时肝脏体积明显缩小,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时肝脏体积也可缩小,且可观察有无腹水等情况。
CT:有助于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及有无腹水等,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重型肝炎患者,诊断标准是相同的,但在治疗及病情观察中需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儿童重型肝炎,由于其肝脏代偿能力及代谢等方面与成人不同,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时需更加谨慎;女性患者在妊娠相关肝病导致的重型肝炎时,要考虑妊娠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等。生活方式方面,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患者若有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肝脏损害,在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以明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有慢性肝病病史的患者发生重型肝炎时,要依据其既往病史来判断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急性加重还是本身就是慢性重型肝炎的发作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