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新生儿黄疸风险,可从尽早开奶、增加喂养次数、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注意新生儿保暖等方面入手。尽早开奶可刺激乳汁分泌、助胎便排出以降黄疸,特殊新生儿也应尽早喂养;增加喂养次数能增排便、促胆红素排泄,早产儿喂养需精细调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可增尿量助胆红素经尿排出,早产儿喂水要控量速;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适宜范围助胆红素代谢,早产儿更需精准保暖。
一、尽早开奶
原理及作用: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母乳喂养,一般建议在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奶。早期频繁的吸吮可以刺激母亲乳汁分泌,同时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帮助胎便排出。胎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若胎便排出延迟,会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生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尽早开奶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开奶较晚的新生儿。
不同人群考虑:对于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也应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喂养,遵循个体化的喂养方案,由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等情况制定合适的开奶时间和喂养量,以促进其胃肠功能发育,降低黄疸发生几率。
二、增加喂养次数
原理及作用:新生儿通过频繁进食,可增加排便次数,进一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一般建议新生儿每天喂养8-12次。例如,足月儿每2-3小时可喂养一次,每次喂养10-15分钟左右,通过增加喂养次数,能有效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
不同人群考虑: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更弱,喂养次数和喂养量需要更加精细调整。医护人员会根据早产儿的消化能力逐步增加喂养次数,从少量多次开始,如每1-2小时喂养一次,每次喂养量根据早产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以保证在促进胆红素排泄的同时,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降低黄疸风险。
三、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原理及作用: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增加新生儿的尿量,从而促进胆红素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一般建议在两次喂奶之间可以适当喂一些温开水,每天的喂水量约为每千克体重50-100毫升。例如,对于体重为3千克的新生儿,每天的喂水量约为150-300毫升。
不同人群考虑:早产儿的肾脏功能相对未发育完善,在保证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排泄时,要注意控制喂水的量和速度,避免加重早产儿的肾脏负担。医护人员会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如胎龄、体重、肾功能等,制定合适的水分摄入方案,确保既有助于胆红素排泄,又符合早产儿的身体状况。
四、注意新生儿保暖
原理及作用: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过低会导致新生儿的代谢率降低,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因此要注意为新生儿提供适宜的保暖措施,维持其体温在36.5-37.5℃之间。例如,可使用婴儿保暖箱或合适厚度的衣物进行保暖,避免新生儿因寒冷刺激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
不同人群考虑:早产儿的体温调节能力更差,更需要加强保暖。在保暖时要特别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采用辐射式保暖台等更精准的保暖设备,同时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体温变化,根据体温情况及时调整保暖措施,确保早产儿处于适宜的体温环境,促进胆红素正常代谢,降低黄疸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