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有右上腹绞痛等表现,影像学可查,轻症保守治疗,重症或有并发症手术;慢性多由急性迁延或无急性史,由结石刺激致,症状不典型,影像学可查,无症状或轻可饮食控制等,有症状则手术,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因有胆囊管结石嵌顿,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刺激胆囊黏膜引发炎症;也可由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从胆道逆行侵入胆囊或血行感染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年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常与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后)、妊娠等因素相关。
慢性胆囊炎: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无急性发作史。主要病因是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胆囊壁纤维化、萎缩等改变。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常与长期高脂饮食、胆囊结石病史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典型症状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发生于进食油腻食物后。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39℃,查体右上腹有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
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多数患者有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重,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
三、影像学检查
急性胆囊炎: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多数患者可发现胆囊结石,超声墨菲征阳性;CT检查可显示胆囊壁增厚、周围渗出等情况。
慢性胆囊炎: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变形,可伴有胆囊结石;口服胆囊造影可见胆囊充盈缺损、收缩功能减退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
急性胆囊炎:轻症患者可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如使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解痉止痛(如使用阿托品等)等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胆囊穿孔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饮食控制(低脂饮食)、对症治疗(如使用消化酶等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对于有症状的患者,一般建议行胆囊切除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少见,多与胆道蛔虫、先天性胆道畸形等有关,临床表现可不典型,易延误诊断,治疗上需谨慎选择抗生素及手术方式,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病情需要手术应选择对儿童创伤小的术式。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急性胆囊炎较为特殊,治疗需兼顾胎儿安全,保守治疗时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手术时机需谨慎把握,尽量避免在妊娠早期和晚期手术,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等不良后果;慢性胆囊炎妊娠期患者需注意饮食调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老年患者: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病情变化较快,易出现并发症,治疗上保守治疗风险相对较高,手术耐受性需综合评估;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多伴有器官功能衰退,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