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食品安全需从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烹饪、个人卫生、环境清洁及外出就餐等多方面着手,采购要选新鲜食材并合理储存,加工前准备和烹饪要保证卫生熟透,个人要注重手部和口腔卫生,环境要保持厨房和餐厅清洁,外出就餐要选正规餐厅并注意食品选择,尤其要重视婴幼儿相关食品安全细节。
一、食品采购与储存方面
食品采购:选择新鲜的食材,避免购买变质、过期的食品。例如,购买肉类时要注意其色泽、气味等,确保肉类新鲜无异味;选购蔬菜水果时,要挑选外观正常、无腐烂变质迹象的。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更要严格把控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因为他们的消化系统相对脆弱,更容易因食用不洁食物引发胃肠型食物中毒。
食品储存:根据食品的不同性质进行合理储存。肉类、海鲜等易腐食品应放置在冰箱冷藏或冷冻层,冷藏温度保持在2~8℃,冷冻温度低于-18℃,并注意生熟分开储存,防止交叉污染。干货类食品要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受潮霉变。对于家庭中储存的食用油等,也要注意储存环境,防止氧化变质。
二、食品加工烹饪方面
加工前准备:处理食品的刀具、砧板等用具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加工前要将手洗净,最好使用肥皂水或洗手液认真清洗至少20秒。对于婴幼儿的餐具等,要做到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
烹饪过程:确保食物充分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海鲜等容易携带病菌的食物。例如,肉类食品的中心温度要达到70℃以上,以杀灭可能存在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菌;蛋类要彻底煮熟,避免食用溏心蛋。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生熟分开,避免生的食材污染熟的食材。对于家庭中烹饪婴幼儿的辅食,更要严格遵循烹饪熟透的原则,保障辅食安全。
三、个人卫生方面
手部卫生:养成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在饭前便后、接触生肉或生海鲜后、处理垃圾后等情况下,都要及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为婴幼儿准备食物前后,家长更要仔细洗手,防止将病菌传染给婴幼儿。
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内病菌滋生的可能。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帮助其做好口腔清洁,在喂奶后可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
四、环境清洁方面
厨房环境:定期对厨房进行清洁,保持厨房的干燥、整洁。清理厨房台面、灶台、水槽等区域的油污和食物残渣,每周可对厨房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包括地面、墙面等的清洁。对于有婴幼儿的家庭,厨房环境的清洁更为重要,要避免油污和杂物堆积,防止吸引害虫滋生。
餐厅环境:餐厅要保持通风良好,定期清扫地面,擦拭桌椅等。对于餐厅的餐具,要及时清洗消毒,可使用高温消毒或专用的餐具消毒设备。
五、外出就餐注意事项
选择正规餐厅:外出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信誉度高的正规餐厅。观察餐厅的厨房卫生状况,如是否有良好的通风、食材储存是否规范等。对于婴幼儿外出就餐,要选择提供适合婴幼儿饮食的正规餐厅,确保食物来源可靠。
注意食品选择:在餐厅就餐时,要选择经过充分加热烹饪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的凉拌菜、生食海鲜等。如果是点火锅,要确保涮煮时间足够,保证食物熟透。对于婴幼儿,要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清淡、易消化且安全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