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因致病病毒不同传染途径有别,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型肝炎可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丙型肝炎以血液传播为主,也有母婴和性传播;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一、黄疸型肝炎的主要传染途径
(一)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型肝炎传染途径
1.粪-口途径传播
主要通过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进行传播。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若水源被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的粪便污染,人们饮用后就可能感染。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不注意洗手等,更容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再经手-口途径感染。在家庭中,如果有一个成员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若其他成员不注意卫生,共同使用餐具等,就可能造成传播。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共用牙刷、毛巾等私人用品。这种传播方式在家庭成员之间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中也可能发生。比如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可能导致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二)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型肝炎传染途径
1.母婴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如果母亲是乙肝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较高。此外,在产后通过母婴间的密切接触,如母乳喂养等,也可能发生传播。对于有乙肝感染史的母亲,需要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采取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措施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2.血液传播
可通过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而感染。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操作中,如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此外,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也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乙肝病毒。对于有输血史、接受过血液制品治疗的人群,需要关注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3.性传播
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乙肝病毒。在性活跃人群中,如果一方感染了乙肝病毒,另一方未采取防护措施,就有感染的风险。在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的风险。
(三)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型肝炎传染途径
1.血液传播
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内镜等。在一些非法采血点,使用不正规的采血设备和采血环境,容易造成丙肝病毒的传播。对于有输血史、接受过器官移植等的人群,需要进行丙肝病毒的筛查。
2.母婴传播
丙肝病毒感染母亲也可在分娩过程中传给新生儿,但相对乙肝来说,母婴传播的几率较低。然而,对于丙肝感染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监测和评估。
3.性传播
与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也存在感染风险,其传播几率相对较低,但仍需重视。
(四)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型肝炎传染途径
1.粪-口途径传播
主要通过被戊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传播,也可通过食物传播。与甲型肝炎病毒传播类似,在卫生条件差、水源污染的地区容易引起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例如,一些地区发生洪水后,水源被粪便污染,就可能导致戊型肝炎的大规模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