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发生率因地区和人群不同有差异,可能与母乳中成分影响及新生儿自身特点有关,临床有特定出现时间、程度及一般状况,处理上一般情况良好可继续母乳喂养并监测,胆红素高时可暂停母乳喂养,早产儿需更谨慎处理及密切观察。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及发生率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其发生率因地区和研究人群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在母乳喂养儿中占一定比例,有研究显示约1%-2%的母乳喂养足月儿会发生母乳性黄疸,而早产儿中发生率相对更高。
二、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机制
(一)母乳中成分影响
1.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这种酶能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肠肝循环中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发黄疸。例如,有研究通过检测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发现,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的母乳中该酶活性明显高于非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的母乳。
2.母乳中的某些脂肪酸成分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有研究表明,母乳中的某些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干扰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进而导致黄疸的发生。
(二)新生儿自身特点
新生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母乳喂养有助于特定菌群的定植,而肠道菌群的状态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新生儿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活性相对较低,母乳喂养时,由于上述母乳成分的影响,使得未结合胆红素代谢相对不足,容易出现黄疸。早产儿由于肝脏中UGT1A1等酶的发育更不成熟,且肠道菌群定植更不完善,所以早产儿发生母乳性黄疸的风险相对足月儿更高。
三、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一)黄疸出现时间及程度
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3-8天出现,黄疸程度多为轻至中度,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低于257μmol/L(15mg/dl),但也有少数患儿胆红素水平可能更高。足月儿和早产儿的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略有不同,早产儿黄疸出现可能更早,程度可能相对更重一些,但总体仍以轻至中度为主。
(二)一般状况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正常,精神反应佳,除黄疸外无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无发热、呕吐、腹胀等异常表现。
四、母乳性黄疸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继续母乳喂养的情况
对于一般情况良好的母乳性黄疸患儿,通常不需要中断母乳喂养。因为虽然存在母乳性黄疸,但母乳喂养对婴儿的营养供应等至关重要。继续母乳喂养时,要密切监测黄疸情况,可通过经皮胆红素监测仪定期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
(二)暂停母乳喂养的情况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时,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257μmol/L(15mg/dl),早产儿超过171μmol/L(10mg/dl)时,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为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期间,母亲要按时挤奶,保持乳汁分泌,以保证后续能够继续母乳喂养。暂停喂养后黄疸会明显减轻,再次母乳喂养后黄疸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一般不会达到原来的高峰水平。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发生母乳性黄疸时,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在监测黄疸时要更加频繁和谨慎。同时,在处理早产儿母乳性黄疸时,暂停母乳喂养的指征应相对更严格,因为早产儿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更高。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对婴儿的整体护理,保证婴儿的营养摄入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密切观察婴儿有无其他异常表现,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