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了解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史)、体格检查(观察体型、触诊肝脏)、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脂、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CT、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肝活检是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依情况选用。
一、病史采集
生活方式方面: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比如是否长期高脂、高糖饮食;是否有过量饮酒的习惯,因为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生活方式影响不同,例如年轻男性若长期熬夜、缺乏运动且饮食不规律,患脂肪肝风险增加;绝经后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因生活方式问题引发脂肪肝。还要询问患者的体重变化情况,体重短期内明显增加(肥胖相关)或体重骤减(如部分节食减肥人群)都可能与脂肪肝相关。
病史方面:询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常与脂肪肝并存,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易并发脂肪肝,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会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二、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的体型,判断是否肥胖,肥胖是脂肪肝常见的相关因素。检查肝脏情况,一般会触诊肝脏,了解肝脏的大小、质地等,脂肪肝患者肝脏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质地可能偏软等,但体格检查只能初步提示,还需进一步辅助检查确诊。
三、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能轻度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LT/AST常大于2,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ST/ALT常大于1;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也可能轻度升高,这些指标异常提示肝细胞有损伤,但并非脂肪肝特异性指标,其他肝脏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改变。
血脂检查:多数脂肪肝患者伴有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通过血脂检查可辅助判断患者代谢情况与脂肪肝的关系。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了解患者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会升高,这对于诊断伴有糖尿病的脂肪肝有重要意义,因为糖尿病与脂肪肝常常互为因果。
四、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脂肪肝筛查的常用首选方法。B超下脂肪肝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细密,呈“明亮肝”,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等。它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可重复性强等优点,能初步判断肝脏脂肪变的程度,但对于轻度脂肪肝有时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肝脏B超表现基本相似,但肥胖患者因肝脏脂肪含量更高可能更易观察到典型改变。
CT检查:肝脏CT值低于脾脏CT值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尤其是能更精确判断肝脏脂肪浸润的范围和程度,但CT有一定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筛查方法,当B超诊断不明确时可考虑。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RI对脂肪肝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更好地区分肝脏脂肪变与其他肝脏病变;磁共振弹性成像可以评估肝脏的硬度,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对于脂肪肝患者同时存在肝纤维化情况有重要诊断价值,不过相对价格较高,一般在进一步评估时应用。
五、肝活检
肝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或者需要明确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时才考虑。通过肝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肝细胞内脂肪变的程度、有无炎症及纤维化等情况,但由于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等,所以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一般不轻易采用。例如当患者B超、生化检查等结果不典型,需要明确诊断时可能会考虑肝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