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的引发因素众多,包括药物因素(特定药物毒性作用,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情况不同)、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等,细菌感染相关脓毒症,不同人群易感性有别)、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急性发作,不同性别发病情况及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缺血缺氧因素(休克、右心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原因和肝脏损伤及恢复情况不同)、其他因素(急性妊娠脂肪肝仅发于妊娠晚期,遗传性代谢疾病多在儿童期发病,均易致急性肝衰竭)。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急性肝衰竭,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对肝细胞造成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肝衰竭。不同性别在病毒感染引发急性肝衰竭的概率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性不同,儿童感染某些病毒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风险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而相对较高;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免疫缺陷的患者,感染病毒后更易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细菌感染相关的脓毒症:严重的细菌感染导致脓毒症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细胞功能,进而引发急性肝衰竭。例如暴发性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脓毒症可累及肝脏。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因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生细菌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脓毒症,从而增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风险;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也较易在细菌感染后出现脓毒症相关的急性肝衰竭。
自身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急性发作: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在某些诱因下可出现急性发作,导致肝细胞大量损伤,引发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有一定差异,女性相对更易患病。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儿童发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病情发展为急性肝衰竭;成年人发病时相对更容易被及时发现,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也可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缺血缺氧因素
休克: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会导致肝脏血流灌注不足,肝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发生损伤,严重时引发急性肝衰竭。不同年龄人群发生休克的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外伤等导致失血性休克,老年人则可能因心脑血管疾病等引发休克。休克发生后,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的肝脏缺血缺氧损伤程度和恢复能力不同,儿童肝脏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休克时间过长仍可能导致严重的急性肝衰竭;老年人肝脏储备功能差,一旦发生休克更易出现急性肝衰竭。
右心衰竭:右心衰竭时,肝脏长期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肝细胞缺氧、坏死,逐渐发展可引发急性肝衰竭。右心衰竭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发病率和表现有所不同,老年人患右心衰竭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为隐匿。老年人本身肝脏功能有所减退,右心衰竭导致的肝脏淤血更容易引发急性肝衰竭,需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和肝脏状况的变化。
其他因素
急性妊娠脂肪肝:仅发生在妊娠晚期的严重肝脏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变化、脂肪酸代谢异常等有关,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妊娠女性在妊娠晚期需要特别关注自身肝脏情况,因为急性妊娠脂肪肝起病急,进展快,对母婴健康威胁极大,需要及时监测肝功能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处理。
遗传性代谢疾病: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可导致肝脏代谢异常,逐渐发展引发急性肝衰竭。例如遗传性酪氨酸血症,由于相关酶缺乏,导致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肝脏蓄积,损伤肝细胞。遗传性代谢疾病多在儿童期发病,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代谢过程受遗传因素影响更为明显,一旦发病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容易进展为急性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