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溶血是因母婴血型不合等致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引发黄疸的疾病,常见ABO、Rh血型不合,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反应与胆红素代谢异常,临床表现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诊断靠血型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Coombs试验,治疗有光照、药物、换血等,新生儿需密切监测、注意保暖护理等。
一、定义
新生儿黄疸溶血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等原因,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增多,引发胆红素生成过多,从而出现黄疸的一种疾病。常见的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ABO血型不合较为常见,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时易发生;Rh血型不合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重。
二、发病机制
1.血型不合引发免疫反应:当母婴血型不合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母体免疫系统识别胎儿红细胞为外来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以ABO血型不合为例,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的A或B抗原结合,使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引起溶血。
2.胆红素代谢异常: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经代谢转化为胆红素。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不能有效处理过多的胆红素,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疸。新生儿肝脏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活性较低,影响胆红素的结合过程,使得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三、临床表现
1.黄疸: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水平快速上升。黄疸程度可因溶血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轻者仅面部及躯干部皮肤黄染,重者可涉及全身皮肤及巩膜,甚至出现手足心黄染。
2.贫血:溶血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气促等。轻度贫血时可能仅有面色稍显苍白,重度贫血时则面色苍白明显,伴有心率加快等表现。
3.肝脾肿大:由于溶血导致髓外造血增强,肝、脾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部分患儿在体检时可触及肝脾增大,但肿大程度因人而异。
四、诊断方法
1.血型检查:检测母亲和新生儿的血型,若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ABO血型不合溶血;若母亲Rh阴性,新生儿Rh阳性,要考虑Rh血型不合溶血可能。
2.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间接胆红素水平,了解胆红素升高的程度及类型。溶血患儿一般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且血清胆红素水平往往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
3.Coombs试验: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新生儿红细胞上是否存在抗体,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母亲血清中是否存在抗体。若直接Coombs试验阳性,提示新生儿红细胞已被抗体致敏;间接Coombs试验阳性则说明母亲体内存在与新生儿血型不合的抗体。
五、治疗与干预
1.光照治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光照,未结合胆红素可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用蓝光或绿光照射,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光照时间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可连续照射12-24小时。
2.药物治疗:使用白蛋白等药物,可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减少其与脑细胞结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征和剂量要求,根据新生儿体重等情况合理使用。
3.换血治疗: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如达到换血指征时,需进行换血治疗。换血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纠正贫血。但换血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特殊人群(新生儿)注意事项
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在面对黄疸溶血时需格外关注。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及时发现病情进展。护理时要注意保暖,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因为体温波动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同时,要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对于接受光照治疗的新生儿,要注意保护皮肤和眼睛,避免损伤。在治疗过程中,需由专业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包括精神反应、吃奶情况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