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诊断需依据用药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进行临床诊断,要排除其他肝病和肝外因素,还可通过再激发与停药后效应辅助诊断,其中儿童患者再激发试验几乎不实施,且不同患者情况需综合考量。
一、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标准
1.用药史
有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药物的病史,不同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潜伏期不同,一般来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潜伏期多在5-90天内,若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潜伏期可数月至数年。例如,服用异烟肼引起急性肝损伤多在服药后1-4个月内发生。需详细询问患者近期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prescriptiondrugs(处方药)、over-the-counterdrugs(非处方药)、herbalsupplements(草药补充剂)等。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用药可能与成人不同,且儿童的药物代谢和肝脏代偿能力与成人有差异,要特别关注儿童近期使用的儿童专用药物以及是否有不当使用成人药物的情况,同时了解其是否有接触草药等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补充剂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长期用药的患者,如患有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要考虑到多种药物联用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
2.临床症状
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肝区不适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精神萎靡、喂养困难等非特异症状,容易被忽视。例如,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和巩膜黄染,儿童患者黄疸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需要仔细观察。
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如本身就有乙型肝炎的患者,使用肝损伤药物后可能会使原有肝病加重,出现肝功能异常加重、症状恶化等情况,需要综合评估。
3.实验室检查
血清转氨酶升高,一般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可升高,通常ALT升高更为明显,但不同药物引起的肝损伤转氨酶升高特点可能不同。例如,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损伤早期可能AST升高更显著。血清胆红素可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儿童患者由于肝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转氨酶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来判断是否升高。对于有早产、低体重等情况的新生儿,其肝功能指标与足月儿不同,在诊断药物性肝损伤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药物后,可能会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活动,出现自身抗体阳性等情况,需要结合自身抗体等检查综合判断。
(二)排除其他病因
1.排除其他肝病
需排除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其他肝病引起的肝损伤。例如,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自身抗体谱(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遗传代谢相关指标(如血氨基酸、有机酸、尿有机酸等)来排除。对于儿童患者,遗传代谢性肝病较为常见,需要完善相关基因检测等检查来排除。
对于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要排除胆道疾病引起的肝损伤,可通过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胆道情况。
2.排除肝外因素
需排除肝外因素导致的肝损伤相关表现,如心力衰竭导致的肝淤血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等。通过询问患者病史、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来排除。对于老年患者,心脏疾病较为常见,要注意排除心力衰竭等心脏因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
(三)再激发与停用药物后的效应
1.再激发试验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再次使用可疑药物,若再次出现肝损伤,且排除其他病因,则支持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但再激发试验有一定风险,需谨慎实施,尤其是对于肝损伤风险较高的药物。例如,对于曾因服用某药物出现轻度肝损伤的患者,再次使用该药物前要充分评估风险受益比。
对于儿童患者,再激发试验几乎不实施,因为儿童的个体差异大且风险较高,主要依靠用药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2.停药后效应
停用可疑药物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一般在停药后数周内肝功能指标有所改善。如果停用可疑药物后肝功能迅速改善,也支持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停药后肝功能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但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例如,服用肝损伤药物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停用药物后ALT、AST等指标逐渐下降,胆红素逐渐恢复正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