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膜炎是盆腔内腹膜因女性内生殖器炎症扩散等致的炎症,有直接蔓延、血行传播、淋巴传播等感染途径及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易感因素,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及相应体征,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用抗生素或手术治疗,可通过注意经期卫生等预防,孕妇、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盆腔腹膜炎是指盆腔内腹膜发生的炎症,多由女性内生殖器炎症扩散累及盆腔腹膜所致。
二、病因
1.感染途径
直接蔓延: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盆腔腹膜炎,炎症直接蔓延至盆腔腹膜;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可通过宫颈、子宫、输卵管蔓延至盆腔腹膜引发炎症。
血行传播:较少见,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盆腔腹膜引起炎症,如结核杆菌可通过血行传播导致盆腔结核性腹膜炎。
淋巴传播:周围器官的炎症可通过淋巴管蔓延至盆腔腹膜,如肠道炎症可经淋巴系统累及盆腔腹膜。
2.易感因素
年龄因素:育龄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活跃,相对更容易发生盆腔腹膜炎。儿童期和绝经期女性相对少见,但儿童期若有生殖道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引发。
生活方式:不洁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增加了性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易导致盆腔腹膜炎;不注意经期卫生,如经期性生活、使用不洁卫生巾等,也容易使病原体侵入引发炎症。
既往病史:有盆腔炎病史者再次发生盆腔腹膜炎的风险较高;腹部手术史,如剖宫产、阑尾切除术等,若术后发生感染,可能累及盆腔腹膜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是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不一,可为持续性隐痛、胀痛或剧痛。疼痛可局限于下腹部一侧或双侧,也可蔓延至整个下腹部。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常加重。
发热: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伴有寒战。
消化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胃肠道所致。
其他:若伴有泌尿系统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若为结核性盆腔腹膜炎,还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2.体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下腹部有明显的压痛,当累及壁层腹膜时可出现反跳痛。
腹肌紧张:病情较严重时,下腹部腹肌可出现紧张,严重者呈板状腹,但不如急性阑尾炎穿孔时的板状腹典型。
妇科检查异常:妇科检查时可发现阴道、宫颈有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明显,子宫及双侧附件区压痛,若形成盆腔脓肿,可触及痛性包块。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性生活史、既往盆腔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下腹部的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以及妇科检查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感染。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查找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有助于明确感染病原体。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有无积液、包块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盆腔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CT或MRI检查:对于诊断盆腔脓肿等情况有较高的价值,可更清晰地显示盆腔内的病变情况。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等;如为衣原体感染,可选用多西环素等。
2.手术治疗:对于形成盆腔脓肿且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脓肿切开引流术等。
六、预防
1.注意经期卫生:经期避免性生活,使用合格的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
2.避免不洁性生活:固定性伴侣,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及时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疾病,防止炎症蔓延至盆腔腹膜。
4.腹部手术术后护理:腹部手术后注意观察有无感染迹象,若出现发热、腹痛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5.增强体质:适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盆腔腹膜炎的发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发生盆腔腹膜炎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抗生素的使用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2.儿童:儿童发生盆腔腹膜炎较为少见,若发生,多与生殖道感染等情况有关,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规范治疗,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用药需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医嘱。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发生盆腔腹膜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需加强观察,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