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肝脏病理改变,与肥胖、饮酒、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生活方式干预和基础疾病治疗;脂肪瘤是脂肪组织异常增生的良性肿瘤,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炎症创伤等有关,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较小无症状者观察随访,较大、有症状或怀疑恶变者手术切除。
一、定义与本质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独立的疾病。主要是脂肪在肝脏过度沉积,本质是代谢性的肝脏疾病相关改变。
脂肪瘤: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本质是脂肪组织的异常增生聚集形成的肿物,可发生在身体有脂肪的任何部位。
二、发病部位与表现
脂肪肝:主要病变部位在肝脏,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右上腹隐痛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腹水等肝功能受损表现,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肝脏脂肪浸润等情况,好发于肥胖、长期饮酒、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人群,这些因素影响肝脏脂肪代谢导致发病。
脂肪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多见于四肢、躯干等部位,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皮下局限性肿块,一般质地柔软,可推动,生长缓慢,通常无自觉症状,若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出现相应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部分可能有遗传易感性相关。
三、病因差异
脂肪肝:
肥胖相关: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储存过多,多余脂肪转运至肝脏,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导致脂肪在肝脏沉积,肥胖者中脂肪肝患病率较高,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风险更高。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在肝脏代谢,会干扰肝脏脂肪代谢,导致脂肪酸合成增加、氧化减少等,从而引发脂肪肝,长期饮酒者脂肪肝发生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血糖不能被有效利用,身体会加速脂肪分解,使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增多,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导致脂肪肝,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者易患脂肪肝。
高脂血症:血液中血脂过高,过多的血脂运输到肝脏,肝脏处理不了就会沉积下来形成脂肪肝,高脂血症患者是脂肪肝的高危人群之一。
脂肪瘤:
遗传因素:部分脂肪瘤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脂肪瘤患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脂肪代谢异常:体内脂肪代谢紊乱可能导致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脂肪瘤,如某些先天性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异常可能与脂肪瘤发病有关。
炎症与创伤:局部慢性炎症刺激或创伤可能引起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进而形成脂肪瘤,例如局部受到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后,脂肪组织反应性增生形成脂肪瘤样病变。
四、诊断方法
脂肪肝: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等脂肪肝表现,诊断准确率较高;CT检查也可用于脂肪肝诊断,能更精确显示肝脏脂肪浸润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脂肪肝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晰判断肝脏脂肪含量等。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可能轻度升高,血脂检查可能提示高脂血症,血糖检查可了解是否有糖尿病情况,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脂肪肝并评估病情。
脂肪瘤: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皮下局限性肿块,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为脂肪瘤。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明确脂肪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对于深部或特殊部位的脂肪瘤,可能需要CT或MRI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区分脂肪瘤与其他占位性病变。
五、治疗原则
脂肪肝: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肥胖相关脂肪肝,需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如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来减轻体重,改善肝脏脂肪沉积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比如儿童肥胖相关脂肪肝要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前提下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避免过度节食影响生长;老年人要选择适合自身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
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是糖尿病引起的脂肪肝,需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以及生活方式调整来使血糖达标,从而改善脂肪肝状况;高脂血症引起的脂肪肝则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以及必要时的降脂药物治疗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肝脏脂肪沉积。
脂肪瘤:
观察随访:对于较小、无症状的脂肪瘤,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观察随访即可,了解脂肪瘤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不同人群随访间隔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一般人群可半年至一年进行超声等检查随访。
手术治疗:当脂肪瘤较大(如直径超过1厘米或影响美观、压迫周围组织等)、有症状或怀疑恶变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脂肪瘤的有效方法,各年龄段患者若符合手术指征均可考虑手术,但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充分考虑手术风险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