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出生2-3天出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至2-4周;病理性有出现早、程度重、持续久等特点,有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和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监测方法。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晒太阳处理;病理性黄疸需光疗、换血疗法及治疗基础疾病。早产儿、低体重儿有特殊注意事项,孕期要做好血型检查、避免感染,出生后尽早开奶、注意保暖来预防新生儿黄疸。
一、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特点
(一)生理性黄疸
1.发生时间: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延迟到2-4周消退。
2.特点: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这是因为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尚未成熟,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而肝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导致。
(二)病理性黄疸
1.出现时间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黄疸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退,或黄疸退而复现。
4.血清结合胆红素高:大于34μmol/L(2mg/dl)。常见原因有新生儿溶血病、感染(如败血症等)、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例如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发病理性黄疸;感染时病原体可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
二、新生儿黄疸的监测方法
(一)经皮胆红素测定仪
1.原理:利用光反射原理测定皮肤胆红素浓度,操作简便、无创,可在床旁进行连续监测。
2.应用:能初步筛查黄疸程度,但存在一定误差,当皮肤颜色较深、有黄疸以外的色素沉着等情况时,误差可能增大,需结合血清胆红素测定进一步确诊。
(二)血清胆红素测定
1.方法:通过采集静脉血或微量血进行胆红素定量分析,是诊断黄疸及其严重程度的金标准。
2.意义:能准确得知血清胆红素的具体数值,对于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具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检测血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的比例等情况,有助于明确黄疸的类型,如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胆道闭锁等疾病。
三、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措施
(一)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1.增加喂养次数:出生后尽早开奶,足月儿每2-3小时喂一次,早产儿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喂养间隔。多喂奶可以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减少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因为胎便中含有较多胆红素,尽早排便可使胆红素排出体外,减少其重吸收进入血液。
2.晒太阳:选择在阳光不直射、温度适宜的时候,让新生儿裸露皮肤晒太阳,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一般每次晒太阳10-15分钟左右,可分次进行。阳光中的蓝光能使胆红素发生光异构化,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但要注意避免晒伤新生儿皮肤。
(二)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1.光疗
原理: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用蓝光或绿光照射皮肤,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适用情况:对于血清胆红素达到一定程度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205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171μmol/L(10mg/dl)等情况可考虑光疗。光疗时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可使用专用的眼罩和尿布遮盖。
2.换血疗法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等导致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通过换出部分含有高胆红素的血液,同时输入正常的血液,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换血疗法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但在严重情况下是挽救新生儿生命的重要措施。
3.治疗基础疾病
感染引起的黄疸:如新生儿败血症,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后黄疸也会逐渐消退。
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葛西(Kasai)手术,以重建胆道,恢复胆汁排泄,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
四、特殊人群(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新生儿黄疸的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1.监测更频繁: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更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差,更容易出现黄疸且病情变化快,所以需要更密切地监测经皮胆红素或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出生后1-2天内就需要开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光疗注意保暖: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在光疗时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5℃之间。可使用辐射保暖台等设备,避免因光疗导致体温过低,影响新生儿的生理功能。
3.喂养特殊考虑:早产儿喂养需要更加精心,根据其吸吮、吞咽和消化能力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等。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胆红素的代谢。
(二)低体重儿
1.黄疸处理更谨慎:低体重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更高,且病情可能更严重。在处理黄疸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状况,如体重、器官发育成熟度等。对于胆红素水平的干预标准可能与足月儿有所不同,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光疗等治疗措施的时机和剂量。
2.密切观察并发症:低体重儿由于各器官功能更不完善,在出现黄疸时更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呼吸暂停、感染等。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体温、精神反应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五、新生儿黄疸的预防
(一)孕期保健
1.血型检查:孕妇在孕期应进行血型检查,尤其是O型血的孕妇,其丈夫为非O型血时,要检测孕妇血清中的抗体效价。如果抗体效价较高,在孕期可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治疗等,降低胎儿发生溶血病的风险。
2.避免感染: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病原体,如预防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因为这些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出生后发生感染性黄疸等情况。
(二)新生儿出生后
1.尽早开奶: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母乳喂养,一般在出生后1小时内就可以开始喂奶。早期喂养有助于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黄疸发生的概率。
2.注意保暖: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因为寒冷刺激可使新生儿氧耗增加、代谢率增高,不利于胆红素的代谢,还可能导致新生儿处于应激状态,影响肝脏功能对胆红素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