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便血由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下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道血管畸形)引起,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实验室、内镜、影像学)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急救措施和针对病因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一、吐血便血的常见疾病类型
(一)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
1.消化性溃疡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相对多见。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原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溃疡侵蚀血管可引起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人群,研究表明约60%-7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50%-6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对于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病史的人群,如老年人因骨关节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风险增加。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常见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多因长期大量饮酒、病毒性肝炎等导致肝硬化,进而引起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男性肝硬化患者中因酒精性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比例较高,女性则可能更多与病毒性肝炎相关。
当腹压突然增高(如剧烈咳嗽、呕吐等)或进食粗糙食物时,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出血量往往较大,表现为大量呕血和便血,病情凶险。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可由应激因素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多见于重症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在遭受上述应激情况时均可能发生。另外,长期大量饮酒也是常见诱因,男性饮酒者相对更易发生,因为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较强。患者可出现呕血和黑便,病情轻重与应激程度和饮酒量等因素相关。
(二)下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
1.肠道肿瘤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与遗传因素、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肿瘤生长过程中侵蚀血管可导致出血,表现为便血,可为暗红色血便,量一般逐渐增多,同时可能伴有腹痛、消瘦等症状。
直肠癌:发病年龄相对结肠癌更趋于年轻化,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与直肠慢性炎症、直肠腺瘤癌变等因素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血便,附着于粪便表面,同时可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里急后重等。
2.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病因与免疫因素、肠道微生物失衡等有关。病情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
克罗恩病: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病因与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便血多为糊状便,一般无黏液脓血,腹痛多为右下腹或脐周疼痛。
3.肠道血管畸形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可出现便血,可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腹痛等其他伴随症状。
二、吐血便血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例如儿童出现吐血便血需考虑是否为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情况,老年人则更需警惕肿瘤等疾病。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饮酒史、饮食结构(是否高脂低纤维饮食等)。询问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史、肝病史等,如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则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有肝硬化病史则需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
2.了解吐血便血的具体情况,如呕血的颜色(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咖啡色多为陈旧性出血)、便血的颜色(鲜红色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暗红色多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或小肠出血)、出血量多少、是否伴有腹痛、头晕、心慌等全身症状。
(二)体格检查
1.全面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如果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提示可能有大量出血,存在休克风险。检查腹部体征,如是否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包块等。对于怀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检查是否有肝脾肿大等肝硬化表现;怀疑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检查肛门直肠等部位,看是否有痔疮、肛裂等情况。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判断贫血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可升高。
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怀疑有凝血障碍导致出血的患者有重要意义,如肝硬化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功能异常。
肝肾功能检查:了解肝肾功能情况,对于有肝硬化等肝病患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判断药物代谢等情况。
2.内镜检查
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情况,明确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如发现溃疡、静脉曲张、糜烂等病变。对于有上消化道症状且怀疑出血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胃镜检查,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诊断阳性率较高。
结肠镜:能直接观察结肠和直肠黏膜,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大,可发现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血管畸形等病变。一般在出血停止后短期内进行,也可在出血期间进行急诊结肠镜检查,但可能受肠道积血影响。
3.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对于诊断肠道肿瘤、腹部血管病变等有帮助,如结肠癌患者可发现肠道占位性病变,肠系膜血管畸形等也可通过CT检查发现异常血管影。
血管造影:对于内镜检查阴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考虑进行血管造影,能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尤其适用于小肠出血的诊断,但属于有创检查。
三、吐血便血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急救措施
1.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对于有休克表现的患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入平衡盐溶液、胶体溶液等,纠正休克状态。
2.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衰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评估补液效果。
(二)针对病因的治疗
1.消化性溃疡出血
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出血,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于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溃疡出血,应停用相关药物,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如老年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药物治疗(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内镜下治疗(如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手术治疗等。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内镜下治疗等相对微创的方法。
3.肠道肿瘤出血
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肿瘤引起的出血,应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选择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对于能手术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肿瘤。
4.炎症性肠病出血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药物选择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
总之,吐血便血是多种疾病的表现,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