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取合适体位、高流量吸氧)、药物治疗(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机械辅助治疗(IABP、ECMO)及病因治疗(治基础心脏病、控诱因),不同情况患者治疗需综合考量,如儿童、老年等有不同注意要点。
吸氧:给予高流量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98%。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吸氧时需注意氧浓度的调整,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呼吸抑制等不良后果。
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呋塞米等,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荷。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电解质,尤其是钾离子浓度,老年人由于肾脏功能减退,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
血管扩张剂:例如硝酸甘油,可扩张静脉和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能更为适用,但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过低。
正性肌力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但对于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机械辅助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适用于严重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增加主动脉舒张期压力,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同时降低左心室后负荷。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管弹性差等特点,操作时需更加精细,术后要密切观察血管穿刺部位情况。
体外膜肺氧合(ECMO):可用于急性心力衰竭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但ECMO治疗费用高,并发症较多,如出血、感染等,在使用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获益风险比。
病因治疗
治疗基础心脏病:如果是由冠心病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需积极改善心肌缺血,如进行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溶栓或介入治疗);对于瓣膜病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可能需要考虑瓣膜置换或修复手术,但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手术时机。
控制诱因:积极控制感染,如肺部感染等,感染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对于儿童患者,感染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更需及时控制感染灶,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易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