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通过病史采集、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综合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特征性ST段、病理性Q波等演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肌钙蛋白和CK-MB可助诊断,特殊人群需结合多种检查判断。
一、病史采集
1.症状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典型的胸痛症状,疼痛部位多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憋闷感或紧缩感,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患者可能以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为首发表现。有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的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也是危险因素。
二、心电图检查
1.特征性改变: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随后出现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动态演变过程。不同导联的ST段抬高提示不同的梗死部位,如V1-V3导联ST段抬高提示前间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提示下壁心肌梗死等。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或T波倒置。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1.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在发病后3-4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至10天左右。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较早期、准确地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K-MB在发病后3-4小时升高,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虽然其特异性不如肌钙蛋白,但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通过综合病史采集、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等结果,可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诊断。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症状不典型,更需要密切结合多种检查手段进行判断;女性患者出现非典型症状时也不能忽视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