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尿是血管内溶血时游离血红蛋白经肾小球滤过致尿液呈浓茶或酱油色,产生机制是溶血过度使结合珠蛋白耗尽致游离血红蛋白滤过,常见病因包括血型不合输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药物或毒素致溶血,儿童血红蛋白尿多与遗传性溶血病相关且症状明显,成人多与获得性溶血疾病、药物或毒物接触史有关,特殊病史人群再发风险高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尿液相关指标。
一、定义
血红蛋白尿是指尿液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的现象。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红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后被转运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代谢,当血管内发生溶血时,血红蛋白释放量过多,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游离血红蛋白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致使尿液中出现血红蛋白,表现为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
二、产生机制
血管内溶血是血红蛋白尿产生的关键环节。正常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时,血红蛋白逸出,与血浆中的结合珠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并代谢。当溶血过度,结合珠蛋白被耗尽,游离血红蛋白便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尿液,从而形成血红蛋白尿。
三、常见病因
1.血型不合输血:输入血型不匹配的血液时,受血者体内的抗体与输入红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血管内红细胞大量破坏,引发血红蛋白尿。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这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患者体内的红细胞对补体敏感性增高,易发生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
3.药物或毒素导致溶血: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或毒素(如蛇毒)可直接或间接损伤红细胞膜,引发血管内溶血,进而出现血红蛋白尿。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儿童:儿童发生血红蛋白尿可能与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相关,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善,溶血相关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密切关注其尿液颜色、贫血表现等,及时排查病因。
成人:成人出现血红蛋白尿多与获得性溶血疾病、药物或毒物接触史等有关。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溶血原因,如详细询问近期用药情况、毒物接触史等。
特殊病史人群:有既往溶血病史或相关基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人群,再次发生血红蛋白尿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尿液相关指标等,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