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不全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原因致短时间肾功能急剧下降,慢性由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肾脏疾病致病程超3个月的综合征,患者有代谢废物潴留、水等紊乱及并发症表现,需依病情对不同人群采取个体化诊疗措施。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
1.定义:是指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肾功能急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2.常见原因
肾前性:多由血容量不足引起,如大量失血、呕吐、腹泻、烧伤等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常见于老年人、术后患者等,因为老年人本身肾功能储备较差,术后可能因液体丢失等情况易出现肾前性因素导致急性肾损伤。
肾性:主要是肾脏本身的病变引起,如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急性肾小管坏死可能与缺血、肾毒性物质(如某些药物、重金属等)有关,对于儿童来说,使用某些肾毒性抗生素等可能增加肾性急性肾功能不全风险。
肾后性:由于尿路梗阻引起,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等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压力升高,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功能,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同年龄组病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导致梗阻。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
1.定义: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病程往往超过3个月。
2.常见原因
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男性相对多见一些,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多见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年龄越大、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越高;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多见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中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
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因自身免疫紊乱累及肾脏;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可为家族性发病,有一定遗传倾向,可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症状,逐渐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代谢废物潴留引起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导致的水肿、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贫血、高血压等并发症表现。对于不同类型和阶段的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同时要关注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等在肾功能不全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特殊情况,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