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羊水栓塞,需识别高危因素并加强监测,正确掌握产科操作规范,及时处理子宫破裂等异常情况,还要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包括培训急救技能和多学科协作。
一、识别高危因素并加强监测
识别高危因素:高龄产妇(年龄≥35岁)、多产妇、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子宫收缩过强等是羊水栓塞的高危因素,临床需密切关注此类孕妇情况。对于高龄产妇,孕期应更严格产检,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多产妇在孕期要加强子宫情况监测。
加强产程监测: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包括宫缩强度、频率、胎心变化等。产程中若出现宫缩过强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如通过调整宫缩抑制剂等方式来调控宫缩强度,保障产程平稳进行,降低羊水栓塞发生风险。
二、正确掌握产科操作规范
人工破膜操作:人工破膜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且破口要小,避免瞬间羊水大量涌出。比如在破膜时,选择合适的时机,缓慢让羊水流出,而不是快速大面积破膜,以此减少对子宫内压力的剧烈改变,降低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可能性。
正确使用缩宫素:严格掌握缩宫素的使用指征和剂量,根据宫缩情况调整滴速。缩宫素使用过程中要专人监护,密切观察子宫收缩、胎心等情况,防止因宫缩过强引发羊水栓塞。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使用缩宫素时更要谨慎,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确保安全。
会阴侧切及其他操作:会阴侧切等操作要规范,避免暴力操作导致子宫或宫颈等部位损伤,从而减少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的途径。在进行宫腔操作时,如刮宫等,要轻柔,减少对子宫肌层的损伤,降低羊水栓塞发生几率。
三、及时处理子宫破裂等异常情况
子宫破裂的处理:一旦怀疑子宫破裂,应立即采取措施,迅速终止妊娠,同时积极纠正休克、预防感染等。子宫破裂时羊水更易进入母体循环,所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子宫破裂至关重要。对于有子宫破裂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子宫手术史等,孕期要加强管理,分娩时密切关注,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迅速诊断和处理。
四、提高医护人员急救能力
培训急救技能:医护人员需熟练掌握羊水栓塞的急救流程和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抗过敏、抗休克、纠正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操作。定期进行羊水栓塞急救演练,确保在发生羊水栓塞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救治。不同层级的医护人员都要参与培训,提升整体急救水平,保障产妇生命安全。
多学科协作:羊水栓塞的救治需要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协作。各科室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抢救过程中能够迅速配合。例如,重症医学科要及时参与,提供重症监护支持等,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更好地挽救产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