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可致慢性肾衰,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如马兜铃酸肾病、慢性肾盂肾炎也可引发;继发性肾脏疾病里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均能导致慢性肾衰;遗传性肾脏疾病多囊肾会使肾功能逐渐减退致慢性肾衰,各病症有其不同发病机制及相关注意事项。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如马兜铃酸肾病,是由于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等)导致的,马兜铃酸会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纤维化,进而影响肾脏功能。感染因素如慢性肾盂肾炎,反复的肾盂肾间质炎症会破坏肾脏结构,随着病程进展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女性由于尿道短等解剖特点,更容易发生肾盂肾炎,且若急性肾盂肾炎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增加慢性肾衰竭的风险。
继发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可出现糖尿病肾病。高血糖会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理改变,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据研究,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约3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其发病还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因为高血糖、高血压等都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以及肾动脉硬化,从而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滤过功能。高血压患者中约15%会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慢性肾衰竭的风险更高。高血压患者需要规律监测血压,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对于伴有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以保护肾脏功能。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等有关。肾脏受累后,患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表现,随着病情活动和迁延,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时,需要根据病情活动程度采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措施,同时要密切监测肾脏功能。
遗传性肾脏疾病
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较为常见。患者肾脏内会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通常在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随着囊肿增多、增大,肾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对于多囊肾患者,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囊肿破裂,同时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指标,一旦进入慢性肾衰竭阶段,需要进行相应的替代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