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可迁延致慢性肾衰竭,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因药物、感染、自身免疫病等引发,如镇痛剂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等。继发性肾脏疾病里糖尿病肾病因血糖长期控制不佳,1型超10年、2型确诊时可能已有病变;高血压肾损害因长期高血压,病程超10-15年可致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自身抗体等致肾损伤;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致敏原致免疫反应损伤肾脏。遗传性肾病多囊肾为遗传性,基因缺陷致肾囊肿压迫肾实质,30-50岁左右出现症状渐致慢性肾衰竭,有家族史需监测。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可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如镇痛剂肾病,长期大量服用含非那西丁的镇痛剂,药物在肾脏蓄积,损伤肾小管间质,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也可出现肾小管间质性损害,进而导致慢性肾衰竭,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及女性激素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是关键因素。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内高滤过、代谢紊乱等,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病理改变。据统计,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约50%发生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在确诊时就可能已有隐匿的肾脏病变,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
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等。高血压病程一般超过10-15年时,就可能出现肾损害相关表现,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发展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高血压家族史、高盐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患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的表现。自身抗体产生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引起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等结构。病情活动时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病情反复迁延可导致慢性肾衰竭,女性由于自身免疫调节特点及激素水平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表现。机体对某些致敏原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等部位,导致肾脏损伤。感染、食物、药物等因素可诱发过敏性紫癜,进而引起肾炎并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遗传性肾病
多囊肾:为遗传性疾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其中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较为常见。基因缺陷导致肾小管异常,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破坏肾功能,一般在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