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早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其因肾灌注不足致肾功能损害,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血肌酐等指标结合休克病史等,监测需关注尿量、血压等,干预要积极纠正休克恢复血容量,儿童和老年人补液有不同注意事项,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者要维护其功能。
一、定义及机制
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肾灌注不足导致的肾功能损害。在休克早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急剧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会使肾脏的血流灌注压降低,肾血管收缩,肾皮质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其肾脏的代偿功能相对较弱,在休克早期更易出现肾灌注不足的情况,发生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肾脏本身的储备功能下降,对休克导致的肾灌注变化更为敏感,也较易发展为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并非直接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因素,但不同性别在面对休克等情况时,可能因基础疾病、身体状况等的差异,影响对肾灌注不足的应对能力。例如,女性若合并有基础妇科疾病等情况,在休克发生时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血管的弹性和功能,在休克发生时,会加重肾血管的收缩等情况,增加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降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肾脏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在休克早期更易出现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例如,本身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已存在一定损害,在休克导致肾灌注不足时,更容易发生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三、诊断与监测
诊断方面: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来辅助诊断。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血肌酐和尿素氮会升高,但升高幅度相对可能不如肾性或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那么显著。同时,结合患者的休克病史、尿量变化等进行综合判断。
监测方面: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一般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量会减少。同时监测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以评估肾灌注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尿量的变化,因为儿童的尿量变化相对更能敏感地反映肾脏的灌注情况;老年人则需要更细致地监测各项指标,因为其身体代偿能力较弱。
四、干预措施
首先要积极纠正休克,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关键。通过补充血容量,如快速输入晶体液、胶体液等,改善肾灌注。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补液的速度和量,避免补液过快过多导致心肺负担加重;老年人补液时则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心肺功能等情况。
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纠正休克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心血管功能的维护,避免因补液等措施加重心血管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