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可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包括线性骨折、凹陷骨折等)和颅底骨折(包括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按骨折形态分为线性骨折、凹陷骨折(分轻、中、重度)、粉碎性骨折;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不同类型骨折在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不同,儿童和老年人骨折有其特殊性,临床需据具体分型及患者情况制定诊疗方案。
颅盖骨折:指发生于颅骨穹窿部的骨折。可分为线性骨折和凹陷骨折等。线性骨折较为常见,多因钝性暴力作用于头部所致,骨折线呈线状,有时需借助X线或CT才能明确显示。凹陷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片可部分或全层陷入颅腔,压迫局部脑组织,儿童的凹陷骨折有时可呈乒乓球样凹陷,这与儿童颅骨较薄、弹性较好有关。
颅底骨折:多为颅盖骨折延伸到颅底,也可由间接暴力引起。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颅前窝骨折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患者可出现眶周淤血(“熊猫眼”征)、球结膜下淤血,还可能有脑脊液鼻漏,若骨折累及筛板或视神经管,可导致嗅觉障碍或视神经损伤等。颅中窝骨折若累及蝶骨,可出现脑脊液鼻漏,若累及颞骨岩部,可出现脑脊液耳漏以及面神经、听神经损伤等表现,如外耳道流血、听力下降、面瘫等。颅后窝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和枕骨,患者可在乳突区出现皮下淤血(Battle征),或在枕下部及上颈部出现皮下淤血,还可能有后组脑神经损伤表现。
按骨折形态分型
线性骨折:骨折线呈线状,可单发或多发。单纯线性骨折本身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密切观察有无合并颅内出血等情况,因为线性骨折可能会延伸导致颅内血管损伤等。
凹陷骨折:骨折片向颅腔内凹陷,根据凹陷程度可分为轻度(凹陷深度小于1cm)、中度(凹陷深度1-1.5cm)、重度(凹陷深度大于1.5cm)。凹陷骨折若压迫脑组织,可能会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癫痫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进行手术复位等治疗。
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多条,骨折片碎成三块或三块以上。粉碎性骨折容易导致局部脑组织损伤较重,发生颅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治疗上也较为复杂,可能需要手术将碎骨片去除或复位等。
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分型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这种骨折相对来说感染的风险较低,但仍需关注骨折对颅内结构的影响,如是否有颅内出血等情况。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极易发生颅内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清创、预防感染等处理,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脑脊液漏等情况,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
不同类型的颅骨骨折在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的骨折分型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对于儿童颅骨骨折,由于儿童颅骨的生理特点,在诊断和治疗上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对骨折愈合及后续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颅骨骨折的发生机制和治疗也有其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