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蛋白尿病因多样,包括肾小球性、肾小管性、功能性、组织性等。一般治疗需注意休息与生活管理,合理饮食;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用激素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分别采取相应治疗,肾小管-间质疾病治疗原发病因。特殊人群要关注小儿生长发育,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根据年龄调整方案,对继发性疾病患儿给予生育等健康指导和心理支持。
一、明确小儿蛋白尿的病因
小儿蛋白尿的病因较多,常见的有肾小球性蛋白尿,多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还有肾小管性蛋白尿,多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常见于间质性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等;另外,还有功能性蛋白尿(多与剧烈运动、发热等因素有关,去除诱因后蛋白尿可消失)、组织性蛋白尿等。
二、一般治疗及非药物干预
1.休息与生活管理
对于因劳累等因素引起功能性蛋白尿的小儿,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对于患有肾脏疾病的小儿,要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肾脏损害,影响蛋白尿的情况。例如,冬季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小儿增添衣物,减少去人员密集且通风差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饮食方面,要注意蛋白质的合理摄入。对于肾小球疾病引起蛋白尿的小儿,一般需要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但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同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热量,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求。比如,可以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等计算合适的热量摄入,选择馒头、米饭等主食来提供热量。
2.原发疾病的治疗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果是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小儿蛋白尿,对于单纯型肾病综合征,一般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患儿的病情调整剂量和疗程。对于激素耐药、依赖或频繁复发的肾病综合征,可能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若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导致的蛋白尿,首先要积极治疗过敏性紫癜,如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如维生素C等)。如果病情较重,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于狼疮性肾炎引起的蛋白尿,要根据患儿的病情活动度等情况,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方案,如环孢素等。
肾小管-间质疾病:对于间质性肾炎等引起的肾小管性蛋白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因,如控制感染、停用可能损害肾小管的药物等。对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蛋白尿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对于使用药物治疗的小儿,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小儿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质疏松、感染等不良反应,要定期监测身高、骨密度等指标。同时,要根据小儿的年龄调整治疗方案,低龄儿童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必要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的药物。对于患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小儿,如狼疮性肾炎的女患儿,要考虑到疾病和治疗对其未来生育等方面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