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有动脉瘤、血管畸形等;临床表现有头痛、意识障碍等;诊断靠头颅CT、MRI、DSA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需特殊护理及处理。
一、病因
1.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85%。先天性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随着年龄增长、血压波动等因素,动脉瘤可能破裂导致出血。
2.血管畸形:以动静脉畸形(AVM)多见,青少年多见,常因血管畸形处血管薄弱,易破裂出血。
3.其他: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抗凝治疗并发症等也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但相对较少见。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头痛:突发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或胀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患者常难以忍受,可伴有恶心、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意识障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程度与出血的量、部位等有关。
脑膜刺激征:发病数小时后可出现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表现,多见于出血量大的患者。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等。
2.体征: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脑神经麻痹,如动眼神经麻痹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发病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
头颅MRI:发病数天后,头颅CT阴性时,头颅MRI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对于脑干、小脑部位的出血,MRI较CT更敏感。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金标准”,可明确出血的病因、部位、血管痉挛情况等,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防止再出血。
调控血压:适当调控血压,使血压维持在合理水平,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或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2.手术治疗
动脉瘤夹闭术:对于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若患者情况允许,应尽早进行动脉瘤夹闭术,以防止再出血。
血管畸形切除术:对于血管畸形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血管畸形的情况可考虑进行畸形血管切除术。
五、预后及影响因素
1.预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病因、是否及时治疗等有关。轻者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重者可危及生命,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肢体瘫痪等。
2.影响因素
年龄: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与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有关。
出血量:出血量越大,预后越差。
病因: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若能及时手术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而血管畸形等病因引起的出血预后则因具体情况而异。
是否出现并发症:如出现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会明显影响预后。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其生理周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合理制定治疗计划。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