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是SLE累及肾脏的免疫性炎症疾病,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多见于育龄女性,有SLE全身表现及肾炎常见表现,自身抗体等检查有特征,治疗依情况用激素等,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肾炎由多种病因引起,各型表现、检查、治疗及预后不同,儿童、妊娠期、老年患者患肾炎时治疗需特殊考量。
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病因包括感染(细菌、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类型肾炎发病机制各异,比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主要是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
临床表现
狼疮性肾炎:除了有肾炎常见的水肿、蛋白尿、血尿等表现外,常伴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身表现,如面部蝶形红斑、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发热等多系统受累表现。不同临床类型表现有差异,如临床分型中的Ⅴ型狼疮性肾炎以大量蛋白尿为主,可伴有水肿等;Ⅲ型可能有血尿、高血压等表现。
肾炎:不同类型肾炎临床表现有差异,急性肾炎起病较急,常先有链球菌感染前驱病史,然后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部分患者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病情迁延,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隐匿性肾炎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狼疮性肾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率高,补体C3、C4常降低,尿蛋白定量可明显升高,尿沉渣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肾活检病理检查有其特征性表现,如可见苏木精小体等。
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补体C3降低,6-8周恢复正常;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可呈不同程度升高,尿沉渣有相应改变,自身抗体检查多阴性,肾活检病理有各自特征性病理改变。
治疗
狼疮性肾炎:治疗需根据临床分型、病理类型等综合制定方案,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能还会使用生物制剂等。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肾炎:急性肾炎以休息、对症治疗为主,如利尿消肿、降压等,有感染灶时使用抗生素,多数患者可治愈;慢性肾炎以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并发症为主,控制血压(常用ACEI/ARB类药物等)、减少蛋白尿、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等;隐匿性肾炎一般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但需定期随访,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
预后
狼疮性肾炎:预后与临床分型、病理类型、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相关,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可病情缓解,但容易复发,若病情控制不佳,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
肾炎:急性肾炎多数预后良好,可完全治愈;慢性肾炎预后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经积极治疗可较长时间维持肾功能稳定,少数患者可较快进展为慢性肾衰竭;隐匿性肾炎预后相对较好,对寿命影响较小,但也需长期随访监测。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狼疮性肾炎或肾炎时,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要谨慎评估利弊;妊娠期女性患狼疮性肾炎或肾炎时,治疗需更加谨慎,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要在保证母亲病情稳定和胎儿安全之间权衡,密切监测母亲和胎儿情况;老年患者患肾炎时,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用药需更加谨慎,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