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指尿液蛋白超正常范围,正常尿蛋白阴性或微量,超150mg/24h或UACR超20mg/g可判定;生理性由剧烈运动等生理因素致暂时性轻蛋白尿,程度轻;病理性分肾小球疾病(原发如肾炎、继发如糖尿病肾病等)、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致;轻度可能体检发现,中重度有水肿等表现;检查靠尿常规等尿液检查及肾功能等进一步检查;儿童防遗传等需排查,老年人防慢病等,均需注意休息、合理饮食等。
一、蛋白尿的定义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呈阴性或微量,当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24h或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超过20mg/g时,可判定为蛋白尿。
二、蛋白尿的分类及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蛋白尿
1.诱因:多由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等生理因素引起,此类蛋白尿为暂时性,诱因去除后蛋白尿可消失。
2.特点:蛋白尿程度较轻,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小于1g,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多为弱阳性。
(二)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是导致病理性蛋白尿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类型,其发病机制与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有关,使得蛋白质滤过增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于糖尿病肾病(与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相关)、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紊乱累及肾脏所致)、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滤过功能)等。
2.肾小管间质疾病:如间质性肾炎,多由药物、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或间质病变影响肾脏对蛋白质的正常处理,导致蛋白尿产生。
3.肾血管疾病:肾动脉狭窄等肾血管病变可影响肾脏血液供应,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功能,引发蛋白尿。
三、临床表现
1.轻度蛋白尿: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通过尿常规发现。
2.中重度蛋白尿:可出现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因蛋白质丢失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还可能伴有血压升高、血尿等表现,若合并肾功能损害,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四、检查诊断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初步筛查尿蛋白情况,可提示尿蛋白是否阳性及大致程度。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准确测定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评估蛋白尿程度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小于150mg/24h。
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简便快捷的评估方式,可反映尿蛋白排泄情况。
2.进一步检查:结合肾功能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了解肾脏功能状态;通过肾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肾脏形态结构;必要时进行肾活检,明确肾脏病理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蛋白尿需警惕遗传性肾病等先天性因素,应详细排查家族遗传病史,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如基因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儿童期蛋白尿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密切监测病情。
(二)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蛋白尿多与慢性疾病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关注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等,同时注意排查肿瘤等肾外疾病导致的病理性蛋白尿,定期复查肾功能及尿蛋白相关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三)生活方式方面
无论何种人群,蛋白尿患者均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限制蛋白质过量摄入(根据病情遵医嘱调整蛋白质摄入量),控制盐分及水分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



